【摘要】 不能只讲故事了,也要对生意负责
“增长”正在成为宝洁中国的关键词。
在宝洁10月24日发布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净销售额为22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94.8亿元),同比增长3%, 净利润为4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0.5亿元),同比大涨20%。其中,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增长6%,呈现积极增长态势。
而与这一“增长”几乎同步出现的,还有另一个“增长”——“品牌增长部”。
日前,在宝洁中国发布的秋季校园招聘岗位中,其两大关键部门——BRM(品牌管理部)、CMK(消费者与市场研究部)“缺席”,取而代之的是新面孔“品牌增长部(One Brand Function)”。
对于今年秋招的巨大变化,一位接近宝洁招聘工作的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组织有升级调整,CMK和BRM现在都属于品牌增长部”。
这也意味着,这家也以品牌管理体系闻名的消费巨头,正在以“增长”为导向,重塑自身品牌运营逻辑。
此次宝洁中国调整背后,也反映了宝洁对中国市场战略的重新思考。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许敏此前曾表示:行业正面临市场结构性放缓、存量竞争加剧等挑战,宝洁需要寻求价值增长而不仅是数字增长。
宝洁的“品牌主理人”
在中国市场重构增长逻辑
什么是“品牌增长部”?
据宝洁招聘那篇名为《来宝洁,成为下一个品牌主理人!》的介绍:“(品牌增长部)作为品牌主理人,我们通过洞察消费者需求和品类增长机会,从0到1孵化新品、打造品牌整合营销策略,操盘品牌生意增长;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体验和培养成为未来领导者的技能,以实现在宝洁不设限的职业生涯发展。”
品牌增长部对应的英文名称,同样是“One Brand Function”——品牌主理人。

而“品牌增长部”岗位下方包括“(BRM/CMK)”字样,意味着在招聘过程中,品牌管理部、消费者与市场研究部职能已被纳入“品牌增长部”范畴,投递者无法直接选择这两大部门。
宝洁中国将这一调整称为“品牌人才升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职能上,品牌增长部将承担四大角色:新品孵化官、整合营销大师、生意增长操盘手以及未来领导者摇篮。部门特别设立电商增长岗位,凸显对数字化增长的重视。
新品孵化官,顾名思义,基于用户需求,从0-1打造打造新品及相应新品增长营销计划;
整合营销大师,引领基于品牌核心资产的整合营销,驱动用户和品牌心智增长;
生意增长操盘手,结合渠道端生意驱动力和购物者洞察,打造品牌生意增长规划与执行;
未来的领导者,品牌主理人们将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体验和培养成为未来品牌主理人所需的技能,以实现在品牌增长部的多元化/多路径职业生涯发展。
显然,“增长”这个词,贯穿了该部门的每一个角色,也贯穿了“营销”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宝洁中国的人才策略更加生意导向,体现其在人才效率与生意增量间的平衡。
之所以把中国当作试验田,究其原因,哪个市场,都没有中国市场复杂多变。
在中国这片日益碎片化、数字化、年轻化的消费场景中,宝洁中国也面临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挑战:一方面,宏观消费信心疲软、经济放缓,使得传统依靠大规模媒体投放和品牌心智积累的模式效果减弱。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以及新兴数字化品牌在社交平台、直播电商、内容营销、社群运营等方面的革新速度远快于传统跨国巨头,使得品牌、媒介、电商、消费者触达之间的链条变得更短、更频、更敏捷。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渠道和消费者决策路径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件事更具挑战性——消费者青年化、内容化、社群化趋势加速,一次刷视频、一次直播互动就可能决定购买,而非传统品牌的长期铺垫。这使得宝洁必须从“品牌守护者”迅速转向“增长驱动者”。
这一变革,也正如宝洁现任首席执行官Jon Moeller(詹慕仁)曾在今年对媒体提及的“建设性破坏”一词那样:“100年来,我们一直在多个行业中以相同的组织模式运营,这是一种高度孤立的职能组织模式。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是世界在100年里发生了变化。”
而品牌增长部的设立,显然既是宝洁应对外部竞争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内部组织对数字化时代营销逻辑的主动重构。宝洁希望通过这一调整,让品牌运作从“沟通导向”变为“生意导向”,让品牌团队真正对增长结果负责。
“品牌增长部”
会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与打法?
显然,不同于传统的BRM模式,新部门更像一个综合性“增长中枢”:集品牌战略、内容创意、媒介投放、数据分析、电商转化、消费者关系管理于一体,以结果为导向地推进增长。
事实上,无论是新品打造还是内容传播、营销,以及电商增长等等,在当下的营销语境中,每一个环节也早就不是独立存在。
品牌增长部的出现,也体现了这家消费巨头的转变与再出发。
首先,是对组织边界的打破。过去,宝洁的品牌团队更多聚焦战略与传播,而电商、媒介、数据、渠道往往由不同部门分管。如今,品牌增长部的设立意味着这些环节将被整合,团队能够基于实时数据快速决策、调整内容、优化投放,实现品牌建设与销售增长的同步推进。
其次,是对消费者洞察方式的更新。
众所周知,宝洁一贯重视市场研究与消费者洞察。2023年,宝洁大中华区集团战略营销事业群负责人、集团副总裁杨继红就在MS灵眸大赏中指出,宝洁实现基业长青的底层逻辑之一,就是坚持把消费者放在所有决策的中心。
比如,在宝洁决定进入中国市场之际,派出了宝洁在中国的1号员工,她既不是销售,也不是营销人员,而是一位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的瑞士姑娘吴凯。她到中国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走访用户,进行消费者调研。最后,她发现,在当时的中国消费市场,消费者对洗发水最大的需求和痛点是“去屑”。而彼时,市场中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解决这个痛点。

于是,她写了很长的报告给总部说明这一情况,最后,总部决定改变在中国上市的品牌计划,海飞丝“意外”成为宝洁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个品牌,海飞丝的去屑产品成为宝洁在中国上市的第一款产品。
三十多年前,宝洁靠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洞察赢得了开局;而三十年后,它再次面临一场关于消费者理解方式的重塑。
如今,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主导的新环境下,消费者的反馈速度和需求变化早已超越传统调研周期。
因此,品牌增长部的运作逻辑更接近“实时共创”——利用AI与社媒数据,追踪情绪、兴趣与场景变化,快速调整内容话题与产品沟通。例如,潘婷在抖音通过“香氛人格”概念与年轻女性建立情感连接;SK-II 借助“肌因修护挑战”重建年轻消费者认知;Olay 则通过电竞与二次元联名,突破传统护肤圈层。这些动作都体现了宝洁对年轻化表达与内容驱动增长的探索。
这些动作背后,是宝洁正在重构其“内容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从单点营销走向长期用户经营。
第三,就是渠道打法的全面革新。
增长的逻辑自然也必须延伸到渠道层面。面对中国电商生态的多元化,品牌增长部要做的不只是“适配平台”,而是打造跨平台的增长体系。
近年来,宝洁中国持续加码抖音、天猫超市、京东直播、小红书种草等多渠道联动,并通过私域CRM体系实现二次触达。例如,汰渍和碧浪的“洗衣机护理计划”,通过微信私域推送与会员互动,成功延长了购买周期。增长部的成立,意味着这些分散动作将纳入统一的增长模型,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复购和渗透。
在新的组织逻辑下,品牌增长部的核心使命,显然是让“品牌力”与“生意力”在同一个闭环中协同。
宝洁中国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事件,介绍了“品牌增长部”到底需要做什么。
宝洁品牌增长部新品策略高级经理Miki Zhao在职期间,掌握“消费者洞察→新品孵化→整合营销→品牌生意增长”的多方位品牌技能,多次实现生意突破,这或许就是宝洁中国设立“品牌增长部”希望招聘的人才。
总结
“我们的可持续增长,来源于引领品类的增长。穿越经济周期,实现基业长青,最重要的着眼点和聚焦就是打造消费者心中首选的挚爱品牌,这也是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和驱动力。”杨继红曾如此表示。
或许在宝洁的语境里,“品牌增长部”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组织调整,而是一场品牌哲学的转向。它将品牌、内容、渠道、消费者关系、数据分析重新编织成一个更紧密的增长系统,试图回答一个新的问题——在增量消失的时代,品牌该如何继续打造消费者心中首选的挚爱品牌,并由此创造增长。
这场以中国为“试验田”的转型,也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行业趋势:当消费巨头们都开始重新谈论“增长”,意味着品牌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被改写。增长,不再只是市场部的目标,而是企业的共同语言;不再只是销售的数字,而是一种品牌与用户持续共振的能力。
转载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