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仅健身,也健“心”
当美国健康与健身协会(HFA)2025 年最新报告出炉时,中国健身行业也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里程碑——乐刻以 2100家门店跻身全球健身品牌门店数前五,成为榜单中唯一的中国品牌。
另一则关于健身行业的消息是,坚蛋运动近日完成了数千万元B轮融资。其总门店数已突破400家,24小时营业和月付制同样是其特色。
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每小时仅需3元的“共享健身房”,并已实现盈利。
这些现象都指向同一个趋势:中国健身市场正从“贵族消费”走向“平民时代”。
尤其是,在iBrandi品创看来,健身当下看似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但对于大部分“牛马”们来说,看似健身,实则健“心”。
而对于他们来说,公司或者家附近的健身房,月付制再加上24小时营业,是高强度生活中,一种最自由且松弛的“运动”方式。
健身行业,尤其是品牌想要实现规模化,“贵”在低门槛。
健身行业的低价革命
如果我们简单回望中国健身行业过去十年的故事,其实绕不开两个关键词:“普惠”与“暴雷”——传统健身房在预售制与推销乱象中陷入信任危机,新的模式则在不断涌现。
十年前,国内健身一哥是一个叫做“浩沙”的品牌。浩沙健身的模式是年卡制,普遍价格在5000-10000之间。凭借“靠预售年卡回笼资金开店”的路子,浩沙健身门店数巅峰时刻超过300家。
但到了2020年,浩沙便因年卡用户使用率不足7%、续卡率低于 20%,加上核心商圈门店的天价租金(单店月租金超10万元)和冗余人力成本压顶,2020年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全面闭店,百万会员权益受损。这是健身行业“高价”模式崩盘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此外,曾定位中高端的威尔仕健身也自2023年起陷入了经营危机,并在2024年底进行了大规模关店。2024年5月,高端健身连锁Space全国关店,并涉及诸多消费者退费纠纷。
早在《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中,一组数据便指出:2023年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倒闭总数为8057家,倒闭率达9.46%。
重销售轻运营、重销售轻服务的粗放式管理,是“高价健身房”们倒下的根本原因。
同样是在2015年,乐刻成立了。彼时,其与“传统”健身房相比,乐刻完全像一个新物种:主推一次性付费更少的月卡模式,并推行小型化健身房,且24小时运营。
那个时候,在健身行业,乐刻被视作异类,但“异类”操作的本质,其实是对行业底层逻辑的破局与重构,且其也恰好能顺应行业趋势。
2016年乐刻推出99元月付制,它把 “买一张几千元的年卡” 变成 “付几十元的月租金”,将用户的决策成本从 “咬牙投入” 降到 “随手尝试——就像每月订阅视频会员一样,觉得有用就续,没用就停,无需承担 “浪费钱” 的心理负担。
这种“轻量化”策略,精准击中了健身小白的核心痛点,也让乐刻把“轻健身人群”吸引了过来。众所周知,即使到现在,国内大部分健身人士,也几乎都是“轻健身人群”。
与此同时,月付制的价值远不止 “拉新”,更支撑了乐刻的规模化扩张。
传统健身房依赖大空间、豪华装修,单店投资超百万,扩张速度缓慢;而乐刻凭借月付制带来的稳定现金流,搭配 150-300 平方米的社区小店模式(租金成本比传统店低 60%),实现了 “快速复制”——从2015年第一家店到2025 年2100家店,仅用十年,且覆盖全国 140 多个城市,把服务嵌入用户 “15 分钟生活圈”。
据HFA 数据显示,乐刻累计注册会员已达1500万,其中70% 是 “首次接触专业健身” 的用户,这意味着月付制不仅让乐刻做大了自己,更帮行业激活了被高价模式压抑的大众市场。
事实上,当年被视为“异类”的乐刻,现在已经开始引领潮流了。比如,刚刚披露融资的坚蛋运动,同样灵活且便宜。
坚蛋运动是微柠科技旗下的社区智能健康平台,旗下拥有坚蛋健身、蛋仔小队、柠活力普拉提等多个品牌,覆盖社区健身、儿童运动等细分领域。其中,坚蛋健身目前在全国开有300+门店,预计2024年底增至500+门店。
2017年,坚蛋运动第一家健身房在杭州开业,凭借从社区型定位切入,主打24小时、月付制、智能化核心特色,跑通最初的门店模型。
随后的时间里,坚蛋健身将智能化作为主要发力方向,在保持一定的拓店节奏之外,持续迭代技术、增强数据驱动能力,围绕健身设备、用户训练计划、运营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用户运动行为数据的记录及分析。2020年,坚蛋健身实现门店数破百。
事实上,除了月付制,如今,我们也可以找到更低价的“健身房门票”——小时制。
“上午场3元/小时,下午场6元/小时,晚场9元/小时,如果只进行基础的健身运动,你每天都能把成本控制在个位数。”九回体育创始团队成员罗伟舜如此对媒体表示。而九回体育的“3元健身房”已在上海开出了几十家门店。
门店没有工作人员在场,用户进场离场全靠扫码,只有后台的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实时掌握店内情况。九回体育的场地是各区相关部门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区域,他们负责对场地进行改造和运营,因此没有租金成本,价格自然可以压缩至最低。
看似健身,实则健“心”
24小时+低价
更适合中国“牛马”的健身模式
从乐刻被当作异类到成为主流模式,从月付制到小时制,从晚上要关门到24小时营业成为常态……在iBrandi品创看来,这背后的一切,究其原因,健身行业需要运动平权。
德勤早在《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中就指出,新一轮健身房变革体现在三方面:付费模式变革、健身内容变革、健身时间变革。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有运动需求的人来说,健身房是健身的地方,也是健“心”的地方。健身不仅是精英们的专属消费,也是普通打工人的日常避难所。月付制、24小时营业、无推销的健身模式,正在为高强度生活中的年轻人提供一种难得的自由与松弛。
首先,深夜健身房,是打工人的赛博庙宇。“白天是公司的,晚上是健身房的。”一位刚从加班中脱身的程序员这样说。他每周会来三到四次,时间都在晚上十点之后。“在这里没有人会@我,没有需求变更,没有线上故障,只有我和铁块的对话。”
这种需求十分普遍,以至于乐刻的夜间(22:00-次日8:00)客流占比达到了15%,且持续上升。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其次,月付制,低承诺带来高自由。
传统健身房的年卡模式往往需要一次性支付数千元,这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经济负担,更是心理负担——每次不去健身都会产生“浪费钱”的负罪感。而月付制的出现,让健身从“重要但不紧急”的长期承诺,变成了“随时可以开始”的日常选择。
这恰恰也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低承诺带来高自由感。没有长期合约的束缚,每次续费都是主动选择,这种微小的掌控感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
第三,健“心”胜过健身,轻运动何尝不是心理健康的物理解决方案。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规律性的健身为当代人提供了几种重要的心理需求:可控感、即时反馈和小步进步。在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复杂、反馈周期越来越长的今天,健身是少数几个能够提供明确因果关系的领域。
“举起这个重量,它就会起来;坚持跑步,配速就会提升。这种确定感在工作中是很难获得的。”而健身App上的数据记录功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心理满足感。每一次训练时长、消耗卡路里、重量进步都被精确记录,形成可视化的成长轨迹,对抗着日常生活中的虚无感。
最后,没有人打扰的健身房,何尝不是一个人的社交避风港。
与传统健身房强调社交属性不同,新型健身房反而提供了“合法的孤独”。在这里,没有人会来打扰你,没有教练推销课程,没有会籍顾问催促续费。
“有时候我就是想待在有人但又不需要说话的地方。”一位用户说,“健身房完美满足了这个需求。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互不打扰,但又能感受到人的气息。”
尤其是,这种低社交压力的环境特别适合高强度脑力“牛马”——在经过一天的会议、沟通、协调之后,他们需要的是不需要再说话的空间,健身房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
结语
某种程度来看,当代打工人的健身行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康追求。健身房成为高压生活中的避风港,月付制提供了低承诺的自由感,24小时营业满足了不规则作息的需求。
在这里,人们举起的不仅是哑铃,更是日常生活中的重压;跑出的不仅是汗水,更是积攒一天的情绪。健身看似便宜,“贵”在提供了难以用价格衡量的心理价值:一种在失控生活中重获掌控感的可能。
当乐刻朝着“百城万店”的目标迈进,当24小时健身房成为城市标准配置,中国健身行业正在书写的新故事。这种模式成为主流的背后,不仅仅是商业的成功,也是一种时代情绪的物理解决方案。
转载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