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钟睒睒带头站队椰子水赛道,自家农夫山泉却按兵不动不下场,为什么?
文|Tinney
钟睒睒带头站队椰子水赛道,自家农夫山泉却按兵不动不下场,为什么?
6月30日的港交所大屏,被来自曼谷的椰子水浇了瓢热油。
当IFBH的代码 [06603.HK] 跳出27.8港元/股的发行价时,没人预料到这瓶透明液体能搅出怎样的资本漩涡——开盘58%的跳空缺口还没填满,盘中又冲至65%的涨幅峰值,最终105.33亿港元的市值,把“每瓶 9 元”的椰子水推上神坛。
这场狂欢早有征兆,23.6万个证券账户直接把2682倍超额认购的数字钉在港股食品饮料板块的历史柱形图顶端,券商系统因挤兑短暂宕机的三分钟里,交易员们突然反应过来,这不是普通的打新,是资本在给“健康饮品”的故事投信任票。
更耐人寻味的是角落里的钟睒睒,这位靠卖矿泉水登顶首富的大佬,让持股30%的道合承光私募悄悄吃下84.68万股,按首日最高价算,475万港元的浮盈够买52万瓶if椰子水。
但他始终没让农夫山泉的Logo出现在椰子水赛道,这种“用钱包投票却不让招牌站队”的姿态,比2682倍的认购倍数更值得玩味——当资本为热带液体疯狂时,最懂水生意的人正在岸边算风险账。
数据褪去后,留下的问号更尖锐,凭什么是if?这个靠代工贴牌起家的泰国品牌,如何让23万人甘愿为9元的瓶装水押注?当钟睒睒都选择隔岸观火时,这场百亿市值的狂欢,究竟是价值发现还是泡沫预演?
01
if的崛起背后
消费市场的风浪里,if椰子水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活成了匹让人挪不开眼的黑马。
数据显示,2024年if母公司IFBH的营收高达1.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亿元),同比增长80.7%,其中中国营收贡献度超92%;净利润为333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同比增长98.9%。
单看中国内地市场,if在 2024 年的收入就达到1.46亿美元,约合10.69亿元人民币,在总营收里占了92.4%的大头。明眼人都能看出,中国内地市场早已成了if椰子水狂奔的绝对引擎,推着它一路往前冲。
更有意思的是,搅动港股认购热潮的,竟是支不到50人的队伍。这46号人里,5个埋首研发,20个扑在营销前线,6个攥着仓配枢纽的调度权,剩下15个稳稳撑起后勤摊子。就这么一支精干队伍,硬生生造出了11亿营收的神话。
这成绩单往同行堆里一放,刺眼得很。
茅台靠高端白酒坐庄,人均创收够能打了吧?if椰子水的人均创收是它的5倍。
农夫山泉这种饮料巨头,靠着庞大产品线和销售网,人均创收214万元;椰树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人均还不到百万。但IFBH呢?人均创收2522万元,人均创利526万元,把同行甩出几条街。这种赚钱效率,被资本市场盯上也不奇怪。
当然,36.7%的毛利率更值得琢磨,要知道农夫山泉的包装水毛利率才31%,而if哪有什么黑科技?不过是把泰国椰子里的水装进瓶子而已。
当传统饮料企业还在为千分之几的增长较劲时,这支小团队用80.7%的营收增速和98.9%的净利润暴增,在消费市场撕开了道新口子。
if的爆发,除了团队自己能打,椰子水行业的崛起更是给足了底气。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全球椰子水市场正以19.4%的年复合增速狂奔,预计2029年将冲到26.5亿美元规模。在中国这个最激进的市场里,2024年行业销售额突破90亿元,较五年前翻了12倍,增速保持40%以上。
if刚好站在了这场热带风暴的正中心,而中国市场的迅速肥沃,为if提供了足够养料。
当Vita Coco还在教育欧美市场时,if带着“100%泰国进口”的标签,用便利店冷柜的黄金位置和健身博主的社交种草迅速抢占市场,自2020年起,if就在中国内地椰子水市场坐稳头把交椅,这冠军宝座一坐就是五年。2024年,其市场份额达到34%,把第二名甩出七倍多的差距,妥妥的断层领先。
再看香港市场,if的统治力更狠——从2016年算起,连续九年霸占榜首,2024年市场占有率直接飙到60%。这种碾压级的优势,根本没给对手留多少念想。
而说到底,资本疯抢if的股票,本质上是在押注这场健康饮品革命还没到中场。
02
钟睒睒为何站在岸边,不入局?
椰子水这片蓝海刚冒头,就成了香饽饽。
娃哈哈、统一、椰树这些饮料圈的老江湖,脚不沾地地推出椰子水产品,盒马、朴朴这类零售平台也前后脚入局。
但偏偏,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反应透着股反常。
都是玩水的生意,这位饮料江湖里最懂“水性”"的大佬,偏偏站在岸边不动声色,宁可让道合承光私募掏出真金白银,也没让农夫山泉下场碰椰子水。
这背后藏着的,恐怕不是看不懂9元定价里的利润,而是算透了风险账。
中国椰子树的种植线,永远停留在海南三亚的北纬18度。这片土地只能贡献全球10%的椰子产量,剩下的90%依赖泰国、印尼等国家的进口。这组数据像根刺,扎在所有想做椰子水的中国企业心头。
2024年泰国遭遇50年一遇的干旱,致使椰子产量大幅下降,例如马来西亚新鲜椰子的价格在2024年9月上涨了30%-40%,进口到岸价暴涨。当农夫山泉能把千岛湖的水牢牢攥在手里时,面对漂洋过海的椰子,再强的渠道控制力也显得苍白。
更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排异反应。if的极简模式像支轻骑兵——代工厂负责压榨灌装,第三方物流管运输,连销售都交给分销商。这种“三无”"模式能把毛利率推到 36.7%,但放在农夫山泉身上就是灾难。
农夫山泉的护城河是自建的30个生产基地和250万个终端网点,这套重资产体系适配的是“每瓶赚1毛钱但卖10亿瓶”的生意。让习惯了掌控全链条的农夫,突然学if做甩手掌柜?就像让航母去打游击战,根本转不动。
钟睒睒的精明,在于看透了那9元定价里的猫腻——进口关税、海运成本、渠道加价,全是咬人的刚性支出。
当农夫山泉的矿泉水能做到2元终端价时,做椰子水却可能要面对“成本5元卖9元”的尴尬。
这种性价比落差,足以让渠道商动摇——便利店货架上,农夫的茶派和if的椰子水摆在相邻位置,前者毛利虽低但周转快,后者利润高却走货慢,换你你会选哪个?
03
if的隐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if的百亿市值光环下,藏着两条随时可能断裂的链条。
首先,9元定价筑起的高端形象,本质上是营销堆出来的泡沫。
肖战等明星代言、小红书KOL投放,直接让营销费用翻倍到735.5万美元,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饮料市场的残酷在于,当消费者尝出“网红包装里的水和别家没区别”时,溢价就会像戳破的气球。
其次,代工模式则是更危险的暗礁。
据报道,2025年3月有京东用户投诉if椰子水产品含白色异物,5月有天猫超市用户投诉产品在保质期内出现霉斑,面对投诉,if客服将责任推给代工厂,而代工厂则回应已通过品牌方品控验收。此外,其招股书披露,IF 椰子水主要代工厂为General Beverage,该公司同时负责原料供应,形成“自产自验”的闭环,这种模式导致消费者难以追溯责任主体。
更要命的是赛道变成红海后,迅速开启了“价格战”。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以前,300-350ml规格的椰子水还稳稳站在7元-15元的价格带;可进入2024年,同品类产品价格集体跳水,纷纷跌破8元。如今市面上,350ml装的椰子水单价甚至探到了4.9元的地板价,几乎是贴着成本在卖。
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的调研更能说明问题,2023 年国内椰子水品牌才32个,短短两年就冲到50个以上。价格战的硝烟里,if还在靠营销话术撑场面,对手们却早把刀磨向了供应链,成本端的硬拼,已经成了新战场。
灼识咨询的预测更是给if提了个醒:要是2025年还拿不出低价产品线,中国市场的份额大概率会被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带走,预计要跌破25%。这道坎,绕不过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if品牌是近几年比较典型的轻资产运营成功的案例,在泰国的供应链比较成熟,但关键问题是品类单一、产品单一、模式单一以及核心市场单一,对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挑战”。
而现实情况是,历经飞升后的if,近日股价一直在回落,遭到主力资金净卖出。相较之前的高点48.8元/股,已下跌了26%左右。投资者们的态度逐渐趋于谨慎,其发展势头究竟还能强劲维持多久,充满了不确定性 。
如今,这场战争的终局很可能是,要么if像Vita Coco那样布局全球掌控强大供应链,要么像某些网红品牌那样在价格战中消失。
所以,对if来说,摆脱代工依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参考行业同类案例,在泰国建设规模化饮料生产基地,若按年产10万吨产能估算,结合设备采购、土地租赁、基建施工等成本,投资规模可能达数亿港元。这一数字对照if母公司IFBH,在2024年约2.6亿港元的净利润,无疑是一笔沉重支出。
资本愿意再掏这笔钱吗?毕竟,在看透表象后,港交所的股价曲线,已经开始动摇了。
原创文章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