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LV老板也要去探探店
门店排队限流选包往往是奢侈品的标签,但如今,部分门可罗雀的奢侈品牌已经无须排队,反而一些国产品牌开始走上了C位并不得不进行门店限流,2013年成立的「山下有松Songmont」便是其中之一。
曾几何时,国货女包还活在义乌批发市场的阴影下,如今却悄悄开进城市C位,撕掉了“廉价”标签。 山下有松Songmont作为其中代表,从朋友圈手工定制起家,到现在对标轻奢品牌。
即使其价格慢慢从千元以内一路飙升到两三千元,却依然有消费者为其买单。据公开数据,2025年2月,天猫千元以上女包品牌销售额TOP15中,山下有松挤进了前三,仅排在COACH后面。
从“手工工坊”一路走到“巴黎展厅”,还被称为“爱马仕平替”,什么是山下有松?
0-1,
用一款通勤包切入空白地带
与大部分创业者经历相似,山下有松最初的成立,也源于品牌创始人的一个“未被满足的痛点”。彼时,山下有松的创始人付崧在谷歌任职,和大部分牛马一样,付崧需要背着电脑日复一日的通勤。
苦于找不到一款自己满意的通勤包,付崧决定与母亲一起亲手打造一款适合通勤的电脑包。随后,一款祖母绿电脑包应运而生,而付崧在朋友圈的一次分享引发了“轰动”——朋友们纷纷点赞求购。
图源网络
于是,付崧开启了她的“副业”之路——卖包。而随着订单数的增长,付崧与母亲两人找到了山西老家的“姥姥辈”手艺人,成立小型手工工坊来参与订单制作。
此时的山下有松,以“姥姥手作”为鲜明标签,主打实用性与东方美学。
产品设计简洁大方,注重收纳功能,能满足都市通勤人群携带电脑、文件等物品的需求;在材质上选用优质皮革,结合姥姥们精湛的手工技艺,赋予了包包独特的质感。这一时期,山下有松的种子用户主要集中在中产女性、设计师等小众群体,这些消费者对品质和设计有较高要求,且乐于尝试新鲜的小众品牌。
2016年,山下有松在小红书上分享产品和品牌故事,积累早期口碑;2018年,山下有松入驻淘宝,次年进入天猫,一步步从私域走向平台电商。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国际奢侈品牌如爱马仕、香奈儿等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以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工艺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吸引着追求身份象征和极致品质的消费者。
而中低端市场则充斥着大量快时尚品牌和白牌产品,它们以低价、潮流款式吸引大众。
相比之下,山下有松这样主打实用与东方美学的小众品牌,市场空间相对狭窄,但也正是这种差异化定位,为其在细分市场中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它避开了与大品牌在主流市场的正面竞争,专注于满足特定小众群体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山下有松销售额破亿,完成从百万级到亿级的跨越。
参考信息:
品牌名称:山下有松Songmont
成立时间&地点:2013年,山西(品牌最初由设计师付崧与母亲付玉兰在山西老家创立,以家庭工坊形式起步,主打手工包袋制作。这一阶段品牌尚未正式注册公司,属于个体经营性质。2018年正式注册山下有松(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创始人:付崧
品牌理念:“自然、自知”的东方美学,致力于为日常场景设计创造不惧时光的箱包产品,并以“山下有松,包中有温度”作为品牌标语,通过设计和品质传达对用户的关怀与情感价值,同时将中原文化意境融入产品和线下空间体验之中。
产品定价:
入门款:300-1000 元(如帆布包、卡包、包挂),吸引年轻用户和初次体验者;
中端主力款:1500-3000 元(如百纳托特包、挂耳托特包),覆盖职场女性通勤需求;
高端款:3500 元以上(如牦牛绒联名包、巴黎时装周同款),强化品牌调性。
2022年均价1550元,2025年涨至2213元,部分单品涨幅超50%(如菜篮子包从 1300 元涨至 1980 元)。
线下门店概况:截至2025年9月,山下有松已在全国开设14 家线下门店。一线核心城市:北京(3 家)、上海(2 家)、深圳(2 家)、成都(1 家)、南京(1 家)构成品牌战略支点。北京颐堤港「河崖生长」为品牌首店。(2021 年开业)
1—10,
产品、营销、渠道的三重进化
某种程度上,2018年可以看作山下有松发展的第一个关键点。那一年,山下有松摆脱了“微商模式”,走进了电商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而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展,山下有松也在产品、空间、营销、品牌等多维度开始了自己的升级之路。
首先,山下有松的对于产品材质的革命。
在快时尚品牌和大部分国产包普遍采用铬鞣工艺批量生产皮具的2010年代,山下有松已经反其道而行之,将赌注压在了看似"古老"的植鞣工艺上。
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
彼时,植鞣革正凭借其环保属性和独特的时光印记迎来复兴,中国皮革协会数据显示,这种采用天然植物单宁鞣制的皮革,因可降解、无有害成分的特性,逐渐获得追求绿色生活方式消费者的青睐。
于是,山下有松研究了意大利Badalassi Carlo等顶级植鞣皮革厂的工艺精髓,最终选择牛皮、鹿皮等高端基材,通过长达 60 天的植物鞣制过程,让每块皮革都保留着天然的纹理和呼吸感。
与工业感十足的铬鞣皮不同,这种皮革会像古树年轮般记录使用痕迹:职场女性通勤时的摩擦、会议室里的轻微磕碰,都会逐渐转化为温润的包浆光泽。山下有松也进一步地将这种物理变化转化为情感价值,提出“每个包都是时光容器”的概念,精准击中都市人群对个性化物品的精神需求。
与之相对的,山下有松也会在产品详情页展示鞣制过程中的植物原料,在门店设置皮革老化对比展示墙……让消费者直观的感受植鞣皮“越用越有味道”的独特价值。这种透明化沟通不仅化解了定价疑虑,更建立起“耐用即环保” 的品牌认知,与目标客群的可持续消费理念形成共鸣。
除了材质,对于包的“功能”,山下有松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打造逻辑:要推新,但同样要创新与迭代。
比如近年来在市场上十分热门的HOBO包型,传统HOBO包虽以随性慵懒著称,却因软塌结构难以满足职场需求,品牌团队针对这一痛点展开专项研发,最终推出的改良版:设计团队保留了HOBO包标志性的新月轮廓和单肩带设计,却通过三个维度的创新实现功能跃升:采用加厚植鞣皮塑造挺括底部结构,确保装入13寸笔记本电脑后仍能保持造型;在内部设置分层收纳系统,将充电器、文件等通勤必需品有序归类;创新可调节肩带设计,实现单肩、斜挎两种背法自由切换。这些改动精准命中职场女性"既要容量又要体面"的核心诉求,也让这款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通勤搭子”。
再比如,山下有松最经典款的一款产品:菜篮子包,在推出4、5年之后,团队仍不停地在结合用户反馈做迭代。山下有松创始人付崧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希望包包同样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更长的时间里陪伴用户,而非快时尚的逻辑,追求短暂的潮流或新鲜感。
当产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品牌自然也有能力长时间陪伴用户。
此外,在主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后,山下有松推出了堪称神来之笔的包挂系统。这个定价300元左右的配件,最初只是设计师为增加产品可玩性的尝试,最终却演变为品牌的标志性元素和增长引擎。
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洞洞鞋上的鞋花一样,既能粘住用户,给到他们个性化体验并进行长期心智培养,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品牌符号与增长路径。
在品牌叙事层面,除了通过“初级达人扩声量、腰头部达人强心智”的阶梯式投放策略形成广覆盖与内容触达。山下有松在“明星营销”这件事上摒弃了流量驱动,提出了“去流量,有故事”的选人逻辑,而故事的一切内容,都是在叙述山下有松的品牌理念。
“我们想找到这样一种性格的共通之处,它可能是比较专注和笃定。大家所做的事情可能不一定互相熟悉,但我们都在以自我的价值为导向,听从内心的声音”,创始人付崧曾这样描述山下有松的用户画像。
于是,我们看到,在山下有松的品牌广告中,既有电影级短片去构建情感共鸣,也与播客的慢营销实践,去进行品牌深耕。
比如,山下有松与蒋奇明合作拍摄的《我自成风》TVC,内容以7分钟伪纪录片形式打破传统广告的叙事框架。短片采用意识流手法与超现实主义镜头,通过童年扑风、少年逆风、成年与风和解的三段人生叙事,将 “风” 的意象升华为成长隐喻,传递出 “不受制于风,形成自己的风” 的品牌主张,巧妙呼应 “自然,自知” 的核心哲学。
片中百纳包在风沙中留下的自然肌理,更是将产品工艺与 “手工痕迹即成长印记” 的理念形成视觉关联。该短片不仅创造了超490%的麂皮材质互动量增长,也被用户评价为 “超越广告的自我和解寓言”。
此外,山下有松的播客《山下声》同样在打造着品牌资产——构建了一套 “看似无关品牌,实则深植理念” 的话题矩阵。
综合来看,《山下声》大致有三个方向的内容:自我成长与生命体验的深度探寻,如与作家蒋方舟的对谈中,聚焦 “中年自我认知与代际关系重构”,探讨她在创作与母性角色间的平衡,以及 “反向养育” 母亲的独特生命体验。
文化反思与时代精神的碰撞,如第二季开篇邀请陈丹青与周轶君探讨 “媒介时代的表达困境”,直指 AI 与直播浪潮下语言能力退化的现实,传递 “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 的主张。
最后则是,东方美学与生活哲学的日常实践。节目虽未直接提及产品,但也通过与嘉宾的对话,渗透着品牌美学理念。如对谈中隐含的 “时间沉淀价值”(呼应手工工艺)、“包容多元体验”(呼应大容量设计隐喻)等命题,与品牌从黄河地貌、南禅寺飞檐汲取的设计灵感形成精神共鸣,构建起 “生活即美学” 的认知闭环。
这种 “将品牌理念藏于人文叙事” 的方式,既规避了用户对广告的抵触心理,又通过长期主义的内容输出,帮助山下有松完成着从“箱包品牌”到“生活方式符号”的跨越。
至于线下门店打造,简单来讲,山下有松也有着“一店一景”的布局思路。
成都IFS店的“内观竹谷”主题,将川西竹林的在地意象与品牌精神实现了完美嫁接:竹节构造的展台纹路呼应植鞣皮的生长肌理,曲径通幽的路径设计复刻了竹林漫步的沉浸感,而熊猫限定款包挂与特调饮品,则完成了从自然元素到文化符号的转译。这种设计既延续了品牌“自然生长”的核心主张,又精准击中了成都消费者的地域认同感。
上海淮海路旗舰店的 “风拂山谷” 主题则展现了另一种叙事逻辑。针对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貌单调性,设计师引入西北风蚀峡谷的流动曲线,用起伏的墙面造型打破都市空间的刻板印象。
深圳万象天地店的 “浪琢礁石” 设计更凸显材质与地域的对话智慧。墙面复刻海水冲刷的礁石纹理,展台打磨成温润弧面石块,无棱角的设计语言既契合品牌的女性气质,又暗合植鞣皮“越用越温润”的特性。
对于山下有松来讲,门店空间不再是卖货的容器,而是品牌精神的栖息地。
实际上,山下有松的一路发展,依然脱离不开“时代的红利”。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个性化的追求不断提升,传统国际轻奢品牌陷入的“价值感” 开始被消费者质疑,这为具有独特定位和品质的国产新品牌提供了发展机遇。
还是那句话,这几年,对于包括白领在内的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花几万买个包或者一个梵克雅宝,不如买点儿老铺黄金,最起码保值。
同时,消费者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带有东方美学元素的产品兴趣日益浓厚,山下有松恰好抓住了这一趋势,将东方美学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文化中,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情感需求。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当下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品牌所传达的价值观,追求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山下有松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和内容输出,塑造了独立、自由、自信的品牌形象,与目标客群建立了深度的价值认同。而通过精准锁定 “中女” 群体(30 + 成熟女性),通过 “知识分子穿搭”“自在松弛”等概念,也进一步将包袋从工具升维为身份标识。
消费者购买山下有松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实用的包袋或衣物,更是在表达自己对某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从“手工定制”到“东方轻奢生活方式品牌”,山下有松的核心路径可概括为文化叙事驱动、场景体验重构、用户心智占领的三重突破。
山下有松的12年
从“手工工坊”走到“巴黎展厅”
2024年巴黎时装周期间,山下有松在巴黎开了“限时空间展”,虽然没有参与时装周官方活动,但也算是成为了第一个在巴黎办展的国风箱包品牌。
一路发展至今,山下有松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近几年来,有些声音会觉得山下有松变了,变得“高攀不起”了。这本质上是本土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身份认同的阵痛。
对于山下有松来说,破局的关键,依旧是在商业理性与文化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每个品牌的必修课。既要有勇气突破价格天花板,也要有耐心夯实品质地基;既要讲好东方故事,也要做好细节把控。
正如其门店设计传递的哲学:真正的高端,是让消费者在触摸皮料纹理时,既能感受到中原古建筑的千年积淀,也能确信每一针一线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转载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