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也算是双向奔赴了
iBrandi品创获悉,全球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收购大窑汽水85%股权一事几乎板上钉钉。
根据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2025年6月30日—2025年7 月6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中,KKR 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在列,审结时间为2025年7月4日。远景国际的董事名为“WANG, QINGDONG”,和大窑汽水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庆东的拼音拼写相同。
6月23日,36Kr曾报道,KKR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股权,猜测是大窑饮品。“这笔交易谈了一年。同样是在6月,彭博上月也引述“知情人士”称,KKR即将收购大窑汽水的85%股份,大窑创始人可能会保留少数股权。彼时,大窑方面对被KKR收购一事回应为“不予置评”,未直接否认。
时间线再往前拉,今年年初,市场消息称大窑正准备最快于2025年下半年在香港IPO,寻求筹集高达5亿美元的资金。
而综合以上各种消息,如今关于KKR收购大窑股份这一“传言”应该已经成真。
“不管是战略合作还是投资、并购等,大家都是一种战略资源互补,出发点都是务实的,都是为了追求业务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对iBrandi品创指出,且在他看来,近几年是产业间战略联盟的最佳时机,且未来很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大窑汽水,被KKR“喝”上了
事实上,在2023年底,市场就曾传出可口可乐有意收购大窑股份的消息,彼时,大窑的回应是:公司与可口可乐没有过任何形式的收并购交流或接触,作为一家纯民营企业,大窑从未计划,也不可能被外资品牌收购或控股。
2024年7月,有消息称大窑将被维维股份收购,随后维维股份回应该消息不实。
直到KKR出现。
据公开资料显示,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被外界称为“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
KKR最初专注于美国的私募股权业务,1996 年进军欧洲市场,2005 年将业务扩展到亚洲,2007 年进入中国市场。2010 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2018 年从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公司制企业。其曾成功收购劲霸电池、安费诺公司、烟草巨头 RJR 纳贝斯科等。在中国,KKR也曾投资青岛海尔、蒙牛乳业、圣农发展、中金公司等知名企业。此外,字节跳动、乖宝宠物、瑞辰宠物医院等明星新经济公司背后也有KKR的身影。
餐饮渠道的隐形王者:
从“土味”到“顶流”
在近两年的国产汽水市场,大窑汽水是新星,也是明星。
大窑最初的故事始于1983年,当年,呼和浩特市八一饮料厂成立,生产绿色玻璃瓶汽水,这可以看作大窑品牌的前身。
1990年,大窑创始人王庆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骑着三轮车卖汽水,随后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汽水工厂,并逐渐在北方积累起自己的口碑。
1996年,为了升级自身工厂设备,王庆东抵押房产收购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
2006年王庆东将其正式改制为 “呼和浩特市大窑食品厂”,并先后推出大窑嘉宾、大窑橙诺等主力产品,聚焦餐饮渠道。
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聚焦餐饮渠道,是大窑敏锐的捕捉到了市场空白。
一方面,国产汽水在当时的主要的流通渠道同样是商超、夫妻便利店等零售终端,但他们长期被两乐等国际巨头占据。另一方面,王庆东则发现,餐饮渠道急需一款像啤酒,又不让人喝醉的汽水产品。在酒类产品充斥的饭桌上,缺少一款能与豪饮场景匹配的饮料。这就是大窑当时的细分赛道突围论。
王庆东的解决方案在当时也同样充满想象力与创新——将汽水装进啤酒瓶。绿色玻璃瓶身搭配金属瓶盖,开启时发出清脆的“嗞儿”声,果味足、气泡烈的口感与烧烤烟火气完美契合。这种“似酒非酒”的反差设计,让大窑在火锅、烧烤、排档等餐饮场景中迅速扎根。
与此同时,大窑也给经销商与餐饮店留下了足够多的利润空间。据媒体报道,一瓶大窑餐饮店进价仅3元左右,单瓶售价在5~7元,餐饮店从中的获利,远超可口可乐等品牌。
综合来看,大窑的应对策略是:
凭借产品的高性价比,以及差异化聚焦餐饮渠道的策略,大窑也走出了内蒙古,在整个北方餐饮市场站稳脚跟,其创始人、董事长王庆东被称为“北方饮料大王”。
“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也让大窑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餐饮市场的饮料顶流:2022年,大窑销售额突破32亿元,相当于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甚至在西北部分城市全渠道销售额超越可口可乐。
大窑饮品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罗云也曾透露,2014年至今,公司每年营收的复合增长率是50%。若按此增长率推算,2024年大窑饮品销售额大概在45亿元左右。也有业内人士预测,2024年其营收或能突破50亿元。
各取所需
发展得风生水起,大窑为何选择了与KKR联手?
早在2014年,王庆东就给大窑定下要做全国性品牌,然而区域饮料品牌做全国化并非易事。资金、生产基地、供应链体系、精细化管理能力等等,都是中国区域汽水品牌普遍存在的短板。
因此,这次控股性投资,首先能完成的,便是产业资源协同。
KKR被称为“华尔街收购之王”,喜欢利用少资金撬动大杠杆的方式获得企业控制权。其此次收购目标也十分明确 —— 通过85%的控股比例获得企业主导权,而非单纯财务投资。这与 KKR 历史上投资中粮肉食、雷士照明等案例一脉相承,即通过整合自身在供应链、渠道、品牌等领域的资源,推动被投企业实现战略升级。
举个例子,大窑目前85% 销售额依赖餐饮渠道,而KKR旗下拥有华住酒店等其他消费场景资源,未来或许可以帮助大窑找到另一个“细分渠道场景”。
作为下沉市场餐饮渠道的王者,资方或许同样看到了大窑身上“蜜雪冰城”的影子,两者“低价高毛利” 模式高度相似。若能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渠道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单店销售额。
此外,即使大窑已建立七大智能生产基地,物流半径控制在500公里内,但南方市场仍依赖北方基地运输,玻璃瓶损耗率较高。若通过此次注资可以帮助大窑实现“北窑南调”,也能进一步实现王庆东对于大窑成为”全国品牌“的愿景,甚至是全球品牌。(大窑目前海外营收占比不足5%,但产品已进入蒙古、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
区域化困境;渠道单一;产品结构风险,如大窑经典玻璃瓶汽水贡献超90%收入且产品创新乏力;以及重资产带来的资金压力……都是摆在大窑面前的问题。
对于KKR来说,大窑汽水目前估值合理且利润稳定,并已具备区域护城河,也处于转型,或是破局前夜,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生意。
而若大窑真能借KKR之力突破渠道与品类边界,将改写国产汽水格局,冲击“中国可口可乐”的梦想;但若整合失败,则可能成为又一个被资本“催熟”又抛弃的案例。
故事的结果,只能让消费者用一次又一次的举杯来给出答案。
转载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