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深度

瑞幸爆开13273家门店后,星巴克为什么赚的更多了?

Lumens  · 2023-12-08 18:26

【摘要】 用价格锚定品牌定位的星巴克

在瑞幸与库迪在9.9元咖啡战场上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星巴克却悄悄推出了更“贵”的咖啡,并且赚得更多了。


在星巴克近期发布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中,中国市场收入录得了8.4亿美元,不仅高于上一季度的8.2亿美金,比起去年同期更是增长了15%。同时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净新增了326家门店,再次创造历史记录。


星巴克中国业绩中各项指标尤其是同店销售额和交易量的同步增长,显示出星巴克的业绩增长并非源自简单地抬高单价或促销,而是真的出现了增长。星巴克首席执行官纳思瀚明确表示,“我们对本季度中国市场的表现感到满意”。


在一般的印象中,不管是近期的“酱香拿铁”还是瑞幸和库迪打起来的9.9补贴战,话题的焦点总是本土咖啡品牌。那么,话题度逐渐被盖过去的星巴克,又坚持卖着30-40元价格带的咖啡,业绩为什么还会越来越好呢?事实上,星巴克的业绩增长正是与平价咖啡品牌之间形成的差异化息息相关。


消费降级大趋势下

年轻人都去喝平价咖啡了吗?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趋势是,年轻人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消费欲望是越来越低的,甚至连双十一也很难打开他们的钱包。

贝恩咨询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3000名消费者中,77%的人计划在“双11”期间的支出与去年相比减少或持平。消费者选择在必需品上花钱,但在非必需品会减少购买。

而这股消费降级的风吹到咖啡茶饮赛道的结果就是,各个品牌开始了或明或暗的降价举措,比如喜茶、奈雪的茶等过去爆火的新式茶饮宣布降价,从高端走进了平价奶茶行列,又比如瑞幸咖啡和库迪咖啡因为不断的内卷,最终将价格战稳定到了9.9元左右。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主动降价还是开启价格战,只要能把价格打下去就是个好事。“不是星巴克喝不起,而是xx咖啡更有性价比”,从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得出来,国内本土咖啡的降价虽然起源于品牌之间的竞争,但也迎合消费者在消费降低时代对于性价比的追求,因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因此在咖啡品牌和消费者对性价比形成共识的情况下,瑞幸咖啡和它的挑战者库迪咖啡都开启了大规模的门店扩张计划。在今年6月,瑞幸成为国内首家万店规模的连锁咖啡品牌之后,并没有放缓拓店计划。

从财报披露中看到,截至第三季度末,瑞幸门店总数达到了13273家,预计年底门店规模将达到15000家。而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的库迪咖啡则是在开业一周年之际宣布开出了6061家门店,并提出了下一步门店扩张计划。库迪咖啡的董事长兼CEO钱治亚发布内部信,表示要在2025年开出20000家全球门店,这一数字比起公司成立之初的的三年一万家门店的目标又增长了一倍。

平价连锁咖啡品牌的扩张幅度如此之大,或许会有些人认为平价咖啡挤占了中高端咖啡的市场。事实上,在瑞幸和库迪打起价格战之后,的确有不少精品咖啡店应对不了市场变化而倒闭。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低价冲击的大都是独立的精品咖啡店,中高端连锁品牌能感受到的压力相对有限。

从星巴克之外的中高端品牌发展来看,被称为“加拿大国民咖啡”的Tims咖啡在今年第二季度门店数量突破700家之后宣布年底将开出超1000家门店,覆盖到40个新城市;一度因为人均消费超过星巴克的上海精品咖啡品牌M stand也加快了开店速度,截至9月份已经在全国开出了约400家门店。

也就是说,在公众印象里价格战打的火热的咖啡赛道并没有出现格局洗牌的结果,反而让各种大小咖啡品牌都纷纷加快了发展速度。为什么发生这种平价咖啡品牌崛起,星巴克们却依然发展的很滋润的情况?Morketing认为主要是受到了三个原因的影响。


第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咖啡市场规模决定了品牌发展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咖啡市场完全容纳得下这么多咖啡品牌的同台竞技。咖啡文化近些年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根据Frost & Sullivan以及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5-2019 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 23.5%,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2171 亿元,中国咖啡市场处于快速崛起的阶段。


第二个原因是“咖啡下乡”所带来的更多发展机遇。这里的“咖啡下乡”并不是某种政策指引,而是咖啡文化逐渐普及、互联网用户不断下沉、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共同作用结果,更多小城镇年轻人对咖啡的需求导致了市场的明显下沉趋势。

美团咖啡外卖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主要增长引擎。1-2月份期间,三四线城市的咖啡订单增速达到104.25%,甚至超过了一二线城市的订单增长,咖啡在下沉市场的潜力巨大。在每个品牌都千方百计地快速下沉市场卖咖啡时,品牌之间的直接竞争就被削弱了。

第三个原因是消费习惯的初步形成加快了咖啡市场内部的分化。虽然我们现在正处在消费降级的时代,但对于咖啡市场内部来说变化并不很大,消费者对于咖啡品牌及消费频率的选择仍然是丰俭由人。德勤报告指出,一线城市人均咖啡消费量已达到每年326杯,而大陆总体的人均消费量仅为9杯,这意味至少在一线城市已经有部分消费者初步形成了咖啡消费习惯。

因此在消费习惯的逐渐形成过程中,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有些人的咖啡消费是为了提神,有些人则是喜欢咖啡的味道和口感,还有些人是追求咖啡所代表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消费者的这些不同需求,促使品牌端逐渐产生了分化,用差异化来满足消费者的细分需求。

主推“咖啡+社交空间”

下沉入县的星巴克依然能打


咖啡品牌分析的模式中有一种常见的两分法,即将品牌分为“快咖啡”和“慢咖啡”。在这种归类方法下,瑞幸、库迪、MANNER咖啡等均为“快咖啡”模式,主要售卖外带咖啡,而星巴克、M stand则要归到第二类。


在瑞幸宣布将长期执行9.9元的优惠策略时,有一些消费者期待着这会刺激到星巴克,从而将其高昂的价格打下来。然而预想中的降价并未出现,星巴克反而推出了更昂贵更精品的“小绿杯”


图源:星巴克中国


过去,星巴克配备的杯型通常包括355ml的中杯、473ml的大杯和592ml的超大杯,而在最新推出的“\浓/系列”中,星巴克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仅有259ml的小杯,并且为此设计了全新外观的绿色纸杯,同时这一系列的产品还要求咖啡师拉花。种种迹象都在说明这是星巴克向精品咖啡靠拢的一次尝试。


不过在Morketing看来,正是这种“逆消费降级”的操作让更贵的星巴克与瑞幸等平价咖啡的距离越来越远,锚定了中高端咖啡品牌的定位与形象。


在针对星巴克商业模式的分析中经常能听到一个说法,“与其说是星巴克是卖咖啡,不如说它是卖空间的”。虽然星巴克毫无疑问地归属于咖啡赛道,但具有一定社交属性的“第三空间”才是星巴克最大的亮点。



在Morketing看来,星巴克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品质产品作为基础性价值,用社交空间作为附加值,最终提升消费价值。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星巴克不仅仅是在卖咖啡,更是在贩卖星巴克所代表的生活体验,这也吻合了调查问卷中的消费者观点。


追溯星巴克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够发现,在上个世纪美国社会学家奥尔登堡提出第三空间理论以后,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就灵活运用这一概念,以“咖啡+社交”的独特模式将星巴克打造成了全球标杆性的咖啡连锁企业。后来又在星巴克扩张过度变得和快餐品牌毫无二致的时候,舒尔茨又迅速关闭了600多家门店,让重新整顿后的星巴克转向高端品牌,再次巩固了品牌定位。


然而,即便是如此在意自己品牌定位的星巴克,在最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地看向了县域市场。今年4月,在舒尔茨访华期间,他在北大的讲台上明确表示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未来会超过10000家



财报显示,截至2023财年末,星巴克中国门店达到6806家。那么距离一万家目标的3000多家往哪里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中一个回答会是县域市场。星巴克中国首席运营官王静瑛就曾明确表示,“星巴克看重的不仅仅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场,也包括了近3000个县域市场”。在消费力偏低的县域市场做中高端咖啡的生意,这听上去有些违背直觉,但从上面提到的咖啡市场趋势来看也有其内在合理性。


其一,从品牌方面看,星巴克将门店下沉到县城但是产品价格并没有降低,不会因为降价破坏品牌的整体定位;


其二,从咖啡赛道分化来看,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分化,认可星巴克所代表的“咖啡+社交”模式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这些人会成为星巴克在县域市场的客群基本盘;


其三,从县域人群消费力来看,虽然县域人均消费力稍低于大城市,但依然不乏公务员、银行员工、“富二代”等人群,再加上县域青年普遍没有房贷车贷,消费潜力并不逊色;


其四,在县域布局方面,星巴克在县城所入住的门店往往在唯一的核心商圈,并且一个县城只有一到两家门店。正因为此,星巴克在涉足更广大县域市场的同时,还能以稀缺性继续维持品牌的调性。


除了县域市场之外,游客密度较高的各旅游景点也是星巴克选址开店的心头好。在星巴克从欧美市场延续而来的选址逻辑中,星巴克在大城市之外往往会对交通枢纽和热门旅游景点这类“城市之眼”情有独钟。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得益于星巴克欧美大品牌的身份,这些场所通常会期待星巴克成为客流拉动机,会给予其一些年限免租或其他优惠政策,而星巴克也会因为在旅游景点等地的布局保障了客流量,并且在普遍高价的景区内星巴克的单价相比反而“实惠”。


此外,由于星巴克一贯主打的大店模式,其店铺的“第三空间”也能为景点的游客提供一些休憩空间,从而产生对产品销量的连带作用。


结语


如果要找一个中国连锁咖啡最喜欢对标的品牌,那么毫无疑问就是星巴克,就连瑞幸品牌创立之初,也是处处剑指星巴克。然而经过这几年的起起伏伏、摸索调整,瑞幸变得越来越不像星巴克了。


就比如现在的9.9元热潮,在瑞幸咖啡和其他平价品牌打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星巴克渐行渐远,甚至不在同一个细分赛道。如今在品牌发展战略上所呈现出的“瑞幸向下星巴克向上”,两者的方向虽然大相径庭,但放在国内咖啡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下看,其实都是最适合自己的。


Morketing原创发布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