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模型赛道并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算力要烧钱,数据要庞大,还要源源不断地向研发注入资金,能像OpenAI、谷歌这样能扛下来的,终归只是少数。于是,很多公司换了思路:与其硬刚大模型,不如站在它的肩膀上做应用。毕竟,真正能和用户产生连接、能赚钱的,往往不是模型本身,而是那些把AI用起来的产品。
文 | Eric
AI这两年到底有多火?几乎人人都在聊,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甚至连传统企业都在问:要不要也来分一杯羹?
可问题是,大模型赛道并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算力要烧钱,数据要庞大,还要源源不断地向研发注入资金,能像OpenAI、谷歌这样能扛下来的,终归只是少数。
于是,很多公司换了思路:与其硬刚大模型,不如站在它的肩膀上做应用。毕竟,真正能和用户产生连接、能赚钱的,往往不是模型本身,而是那些把AI用起来的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全球最火的AI应用有哪些?
它们靠什么赚钱?用户真的愿意掏钱吗?
中国的AI应用出海后,能不能在海外市场跟ChatGPT、CharacterAI们掰手腕?
在产品设计、用户运营、市场选择和营销打法上,又有哪些共性规律?
要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我们得先回到AI应用的战场上,看看那些已经跑出来的产品,到底是怎么把“风口”变成了真金白银。
如果说ChatGPT是这场战役的开路先锋,那现在站在全球AI应用舞台中央的,不只是它一个。从通用问答助手到AI伴侣、从图像美化到教育工具,一场以“模型下沉、体验前置”为核心的应用爆发,正在重塑整个C端市场。
最直观的变化是: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技术,而成了每个普通人手机里的工具箱。在我们整理的部分全球主流AI应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大趋势逐渐浮现:
首先,功能聚合与轻量化并存。巨头产品倾向于构建万能型助手,而创业公司更擅长打造垂直小而美产品,前者图生态,后者图速度与用户转化。
其次,用户价值的多样化。有的是为了帮你写更快,有的是为了让你更好看,还有的是为了陪你聊到深夜。AI在C端的价值场景,已经远超工具属性本身。
最后,商业模型日趋清晰。无论是订阅、按次付费,还是广告嵌入式的免费增值模型,AI应用正逐渐从用户增长转向可持续收入模型。更重要的是,用户愿意为好体验、好结果买单,AI的消费门槛正在快速降低。
具体来看,当下全球AI C端应用大致可以归为三大主流类型:通用型助手类、一体化轻量工具类,以及情感与视觉驱动型应用。这三类产品构成了目前C端AI市场的主干,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产品逻辑和用户路径。
第一类,是以 ChatGPT 为代表的通用AI问答平台。这一类产品几乎都搭载成熟的大语言模型,功能覆盖写作、翻译、总结、编程、答疑等多个日常高频场景,目标是成为用户手机里的万能助理。
从OpenAI的ChatGPT,到Google Gemini、Claude、Grok与Copilot,科技巨头们的打法非常一致:以系统生态为依托,打造平台级智能入口。这类应用界面极简,交互门槛低,仅靠一个对话框就能承载几乎所有功能。
其中,ChatGPT显然是最成功的范例。不仅品牌认知度全球第一,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移动端累计收入也早已突破20亿美元,基本稳坐AI赛道的头号玩家。
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团队则在通用助手的缝隙中跑出自己的一条路。像Nova、ChatNow、Codeway推出的多款产品,虽然依赖ChatGPT等大模型的API,模型能力也有限,但在产品包装、关键词布局、界面设计、本地化翻译等方面做到极致,也迅速取得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它们是典型的轻量全能型助手:不自研模型,专注前端体验+渠道运营,靠广告+订阅盈利,每年也能实现千万美元级收入。
第二类,是近年来增长更快、黏性更高的情感陪伴型AI产品。这类应用的核心不是生产力,而是“陪伴感”和“拟人化交互”。Character.AI 就是其中的代表:用户可以选择名人角色、虚拟形象,或自行设定一个“AI朋友”,并持续进行多轮深度对话。角色扮演感和情绪投射空间,是这种产品最大的吸引力。
此外还有CHAI、Spicychat、ChaChat、BALA AI等一系列同类产品,它们通常拥有可定制的角色商店、视觉包装、声音互动等功能,力求营造“你在跟一个会理解你的人说话”的氛围。用户时长动辄数小时、对话轮次远高于普通助手类应用。这类产品商业化模式清晰,以订阅+广告为主,ARPU普遍高于工具类AI。
第三类是以Remini、FaceApp为代表的AI视觉工具,例如图像增强、照片修复、头像生成等。这些产品与社交媒体天然契合,一键生成内容、直接拿来发朋友圈、传TikTok,具备极强的社交传播属性。它们也多采用按次付费或会员订阅制,并借助平台推荐和病毒式营销带动下载量暴增。
此外,还有像Perplexity这样新型的“AI搜索引擎”混合助手,Solvely等聚焦AI教育工具的新兴方向,正在不断拓宽AI应用的可能边界。可以看到,从工具到伴侣、从写字到画图,AI产品正在全面渗透进日常生活。
纵观当前全球C端AI应用市场,已经从技术竞争转向了产品体验和场景落地的深水区。不论是巨头打造的万能助手,还是独立团队孵化的垂直利器,真正能跑出来的产品,都是在用AI解决具体问题、满足真实情绪、创造使用价值。
但这一切远不是终点。在“谁能用好AI”的这场战役中,中国开发者并没有缺席。相反,他们正以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和节奏,在全球市场悄悄打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中国的出海AI应用,正在构建一套区别于欧美玩家的产品体系。它们大多不是靠模型性能硬刚巨头,而是从效率工具、图像表达等具体场景切入,以更强的本地化能力、更灵活的商业策略,以及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在海外用户的手机上站稳了脚跟。
这种差异,不只是执行力的不同,更是产品哲学与市场认知的根本区别。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批中国AI应“走出去”打法,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与很多人印象中“一个AI做一件事”的逻辑不同,中国出海的AI应用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单点工具去的。从Glow、Cici、DeepSeek,到PixVerse、Paradot和Gauth,几乎没有哪款应用只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倾向于一站式整合,做成“轻量化超级App”。
像豆包融合了写作、问答、视频脚本生成等能力,Glow引入了插件机制,试图打造平台级开放形态。这种设计显然延续了中国开发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合一”经验,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出海过程中应对用户流失、增强留存的一种路径依赖。
本地化是另一个贯穿几乎所有中国AI应用的底层策略。无论是在语言、内容还是运营上。为了进入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应用会针对当地语言进行训练微调,界面和交互符合当地文化审美,甚至内置本地节日、梗文化等元素以拉近距离。
例如WPS AI在海外推广时,与AWS合作确保满足GDPR/CCPA等各国数据合规要求,以及千问海外版针对中东提供阿拉伯语支持,还有一些以拉美为主要市场的应用,会请当地KOL在抖音国际版宣传,以获得用户信任。
这种高度本地化的背后,其实也是中国厂商多年出海积攒的经验:单纯英语界面很难深入非英语市场,必须“入乡随俗”方能取得用户认可。
另一方面,为了能更快速地打开市场,中国AI应用在商业上往往更加激进。比如WPS AI对比微软Copilot在价格上显著更低,不少出海应用都愿意提供更长的免费试用或更便宜的订阅,以抢占市场。背后原因是国内竞争激烈培养了厂商对规模优先的共识,愿意以低价获取用户再寻找商业化机会。
最后,想让产品拥有长久的竞争力也离不开产品的迭代速度。通过表中应用也可以看到,中国的AI应用出海多数背靠强大的国内技术和资本生态。以字节、阿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往往将自研的大模型和现有产品相结合推向海外。
而初创公司,初创公司也能获得大厂投资或开源社区支持,比如阿里投资了MiniMax、智谱等,使其技术快速成熟,有了国内生态支撑,这些应用能以“中国速度”在海外更快迭代。
例如Glow不到半年迭代多个版本,新增了角色扮演、语音对话等功能以迎合海外用户兴趣;通义海外版在发布一年内升级到2.0版本并推出多行业子模型。这种快速迭代得益于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充足的资金弹药,这也使得在AI应用领域,中国团队能够后发先至,以进化速度弥补先进入者的领先优势。
所以中国AI应用出海的打法本质上还是对国内产品方法论的自然延伸,它让团队在海外市场能够以极快速度占位。但如果要在全球市场真正打造一款成功的AI消费者应用,除了产品共性,还需要在战略层面做哪些布局?
想要在全球跑出真正有竞争力的AI C端产品,光有技术和资金远远不够。产品如何立意,用户如何运营,市场如何选择,营销如何触达,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这条链条真正打通,AI应用才可能从短期爆红,走向长期成功。
首先是软件立意。任何一款AI应用,起点都在于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做通用助手还是深耕细分场景。明面上看通用助手的潜在用户规模最大,毕竟可以每个人都会有搜索上的需求,但奈何这条赛道上的巨头太多,和Chatgpt等巨头竞争几乎毫无胜算,或许唯一的出路是像Nova一样集成各家大模型做一站式AI助手。
相比之下,垂直领域往往更能避开锋芒。MiniMax最初选择AI陪伴切入,逐步扩展功能,就是一种典型的“从小切口做深”的打法。零一万物则瞄准AI办公,围绕文档处理这一刚需场景建立口碑。
不过对于通用还是垂直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答案,关键是切中用户真实痛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应用是“增强人类”还是“替代人类”。像WPS 灵犀在宣传中强调“人人都拥有AI助理”,Slogan的核心是辅助,不是取代,这种立意能够降低用户心理阻力,更易被主流接受。
其次是用户运营。AI应用往往容易吸引尝鲜下载,但要把一时热度转化为长期留存,必须在首体验和持续互动上用心。Appfigures数据显示,首日获得正向反馈的用户,一周留存率明显高于遇到挫折的新用户。
因此降低应用上手门槛,用免费额度帮助用户快速感受AI价值格外重要。Character.AI的做法值得参考,它允许用户自创角色并开放给他人体验,这不仅是一种UGC模式,也逐渐演化为社区文化,用户之间的互动反过来增强了平台粘性。
对于出海团队来说,运营本地化社区同样重要。Reddit、Discord或TikTok都可以成为交流和扩散的阵地,配合活动和奖励机制,让用户自发带来新增。与此同时,数据驱动也不可或缺。通过分析留存率、对话时长、付费率等指标,不断进行A/B测试和模型优化,产品才能真正做到“越用越好用”。
第三是市场选择。并非所有市场都适合同时进入。多数出海团队会选择“先易后难”的路径,先在东南亚、拉美、中东试水,这些市场人口多、竞争小,适合快速起量。
而在成熟市场如美国和欧洲,监管严格、付费能力强,往往需要在本地化、隐私透明度上做更多投入。而不同区域也需要差异化策略,比如东南亚重视视觉和母语支持,中东要避开宗教禁忌并强化阿拉伯语体验,拉美用户对娱乐化和社交型AI接受度高,而欧洲必须高度合规。因地制宜是唯一正确解法。
最后是营销手段。AI应用的成功不仅在于“能做什么”,更在于“谁知道你能做什么”。ASO是最基础的环节,很多热门应用凭借直白的名字和关键词覆盖,就能获得海量自然下载。
同时,AI的传播属性非常适合社交媒体。Lensa的AI头像功能在TikTok引发挑战赛,就是典型的病毒式传播案例,带动其冲上畅销榜。对于中国出海团队而言,借助当地KOL、挑战赛话题、短视频展示AI魔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付费广告和渠道合作也不可或缺,与当地运营商、社交平台或硬件厂商合作,将应用作为增值服务分发,这都是快速获取用户的有效方式。
总的来说,AI出海应用的立意是方向,运营是抓手,市场是舞台,营销是扩音器。四者环环相扣,共同决定了一款AI应用能否从一时的“爆款”,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化长期产品。
从豆包到Glow,从WPS AI到Gauth,这些出海产品不仅在全球市场打开了局面,也验证了中国开发者在AI时代的全球竞争力。它们不是ChatGPT的跟随者,而是用更强产品整合能力与本地适配策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AI应用范式。
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是复制和移植,而是在理解与适应中重构连接。AI出海的终点,也许并不是“在海外成功做出一个中国应用”,而是在全球用户心中,构建一个“无国界的产品认同”。这,才是AI产品走得远、立得住的根本。
Morketing原创发布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