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深度

数说故事CEO徐亚波:从insight到sales,用十年写一则增长故事 | 《十年》07 期

Wangchutian  · 2025-04-30 10:12

【摘要】 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与融合,在Morketing创始人兼CEO曾巧与对话数说故事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的对话中不断浮现,一些看似背道而驰的形容,事实上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扫描图中二维码,收听《十年》小宇宙


2005年,海淀区知春路,24岁的徐亚波从加拿大回到中国,开始了在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实习和访问。彼时,沈向阳、沈抖、张一鸣……改变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那批人都集中在知春路这一带。


徐亚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他清晰地看到的一块名为云计算的幕布在人类眼前缓缓拉开,心中笃定,接下来是属于数据的时代,而他的人生脉络也将始终与数据“共生”。


2001年,南京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研读硕士,当年,海外人才落脚的第一站往往就是在香港,因此香港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授,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里,他写下第一篇论文,研究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也正是这篇论文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


2003年,他进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的5年里,世界飞速地发展,人类认知变化进入黄金期,亚马逊推出了第一波云计算EC2,乔布斯发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机……一切事物都在滚滚向前,而徐亚波始终让自己保持在浪头的位置。


毕业后回到祖国,对他来说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2009年,他进入了中山大学任教,开启了长达六年的教学生涯,第一年他就把教材革新了一遍,对标斯坦福、伯克利,引领了中国最早的一波教学云计算的浪潮。在这里他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并开始一系列的创新。


因此,创业似乎就成了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他说:“创业这件事情不是冥思苦想一个深夜决定的,而是很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我从学生时代就知道我会去创业。”


“我天生好奇心就比别人强,有一种永不停息的冲动去了解宇宙,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我了解的方式就是Data数据,我觉得我一辈子都要围绕数据打交道,因为我很早就意识到,只有信息与能量是世界的本质。”


抱着对世界的憧憬,2015年数说故事诞生了,徐亚波说他很喜欢乔布斯说的“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数说故事其实也是这样的。


“data和story都是人类主线上非常永恒的东西,data是基础,这个世界将会越来越数字化;story是场景,利用数据可讲的场景也会越来越多。”他说道:“我们在做的就是挖掘数据背后的潜藏价值,将数据转化为具有实用意义的故事与场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发展。”


大多数人对数说故事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社媒数据层面,但事实上,从构建全球数据基础设施,到布局海外分销网络;从深耕社交媒体分析,到打造数据和AI驱动的“洞察-营销-销售”的全价值链闭环,徐亚波以“三年一阶段”的战略节奏,正将公司战略升维,从助力客户数智化转型,到助力客户全球业务增长”。刚刚结束的「无界Social · 增长新境」数说故事D3智能营销论坛暨十周年战略发布会上,徐亚波博士正式发布了这一面向未来10年的全新战略。



今年,是数说故事十周年,《十年》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很重要,承载过去的积淀,也是新的起点。


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与融合,在Morketing创始人兼CEO曾巧与对话数说故事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的对话中不断浮现,一些看似背道而驰的形容,事实上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每年40%的增长,
我们是一家尊重常识的公司

曾巧:我是2014年开始创业,创办了Morketing,数说是2015年。那几年整个资本市场很活跃,很多Martech、Adtech公司有了idea,就能快速获得融资。


徐亚波:对,有一大波的优秀的公司都是在那时成立。


曾巧:当然,那时候的客户也很拥抱新东西。数说故事提供的就是很前沿的数据服务,那么,您还记得第一个为你买单的客户吗?


徐亚波:我特别感谢宝洁,它是我们的第一个客户,他们在广州的总部离我们大概只有几公里。当时我还在学校,我们做了一个百万月活的免费工具,叫“一找小七”,这个产品其实有点贴近今天的大模型技术,就是通过把网页总结起来,快速给到搜索者一个准确的答案。


曾巧:这么前沿?感觉有点像现在的“AI雏形”。


徐亚波:对。大概15年前我们就在做这件事了。有一天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宝洁的Email,邮件里说,他们需要互联网数据,用于分析节假日超市消费趋势和消费者反馈。我们立刻整理数据发过去,很快收到了第一张订单。


曾巧:听起来客户需求始终是你们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徐亚波:完全正确,回归常识就是:客户需要什么,愿意为什么买单,我们就去解决。但同时也得保持一定的前瞻——不是只为单一客户服务,而是通过服务他们建设基础设施和产品体系。比如宝洁的需求让我们打磨数据洞察能力,美的的项目倒逼我们构建企业级解决方案。


曾巧:都是用数据解决商业场景问题,其实市场也其他公司提供类似服务,你们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徐亚波:我们的核心是把数据视为供应链来运作。我们首先解决的是数据源问题,在全球汇集公开数据,与有积累的企业合作获取合法合规数据;其次通过清洗加工,将数据注入不同商业场景。


曾巧:现在数说规模多大


徐亚波:在全球500强消费品企业中,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能达到七八成,几乎都是我们的客户。除了这些头部大KA,还有大量其他规模的客户。另外,我们还为200多万家抖音卖家提供服务,客户群体非常广泛,我们接触到的商业场景非常多,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我们可以说是产品矩阵最完善的一家公司。成立10年,我们的业绩增长了400倍,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四十,甚至能达到百分之五十。


曾巧:这个增长速度很可观啊,经历了疫情,市场的波动,能保持稳健增长其实很难。


徐亚波:是的,但我们对自身战略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如果把这十年拆开,我们的战略节奏差不多就是三年一个大的跃升,第一年寻求突破,第二年扩大规模,第三年全力冲刺、夯实基础。



公司创立的“前三年”,我们通过服务宝洁、美的等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同时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不为单一客户建设基础设施,就像我前面说的,搭建服务全行业的数据库,完成了底层基础设施的构建。


第二个“三年”,我们深入研究了商业逻辑,确定了服务消费品公司要解决的四个核心问题:产品、品牌、渠道和用户,并且把这些商业洞察与产品体系结合起来。


第三个“三年”,我们开始细分行业,丰富应用体系,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和全球化业务了。


曾巧:就像搭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建,建第一层的时候就考虑好第二层怎么搭。


徐亚波:没错。技术、客户、行业是三条主线,AI贯穿其中,每三年实现一次大的跨越


曾巧:衡量一个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价值,除了营收反馈,另一个关键就是复购率,这一点你们公司怎么样?


徐亚波:我们的复购率很高。每年老客户带来的业务大概占全年业务的百分之七八十,剩下30%左右来自新业务。我们的NDR(Net Dollar Retention,净金额续费)大概在105%—110%之间,大部分公司能做到70%—90%就已经很不错了。


曾巧:这是怎么做到的?让他们十年不断地为你的产品买单。


徐亚波:我觉得这和我们两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有关。


第一,在中国SaaS火热的时候,大家都追求规模,忙着拓展大量中小客户,而我们选择用十年时间拿下了国内一批优质的超级大客户,这和其他人的发展路径很不一样。


第二,大家以前很在意自己是不是SaaS公司,但我们没那么看重这个标签。我们更在意能否给客户创造价值,完全围绕客户需求构建产品矩阵。客户需要服务,我们就提供服务;需要产品,我们就研发产品;需要数据,我们就整合数据。


我们不是先构建一套完整产品概念,追求边际成本递减的规模化变现逻辑,而是围绕客户痛点去布局。当你成为行业标准,产品服务过众多公司并形成固定模式,才具备规模化的基础。


国内很多公司起起落落,就是因为不够尊重市场常识,而我们是一家非常尊重市场常识的公司。


曾巧:你刚刚提到,你的产品体系特别完善,但换句话说,是不是会造成不聚焦?我想客户也会考虑这一点。


徐亚波:关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内部和外部都被多次讨论过,我现在有清晰的看法。答案很简单,这取决于公司的长远愿景和商业模式设定。


大概三四年前的一次大会上,我强调过 “飞轮效应”。你看亚马逊从卖书起步,京东从卖家电开始,都是从单品类出发,最后却走向全品类。核心还是在于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当客户群体越来越多元、丰富,他们就期望获得一站式服务体验。国内的大型KA客户也是如此,他们希望有一家能力完善的供应商,能实现一站式采购,所以我们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曾巧:那成本应该会增加很高吧。


徐亚波:对,特别是人力成本。


曾巧:你们怎么把成本降下来?


徐亚波:其实就是对foundation的建设。


对我们来说,数据基础设施可以共用,就像京东的物流基础设施也是共用的。大概四五年前,中台的那一波风潮,我们虽然没有对外售卖中台产品,但实际上搭建起了公司的中台和PaaS平台。基于这个基础,我们能快速开发很多应用程序,而且还能邀请合作伙伴加入生态,通过构建生态来实现产品多元化。


从insight到sales,

从交付工具到交付结果


曾巧:你怎么看这十年的变化?


徐亚波:三个层面,一个是行业、另一个是技术,最后一个是我们自己。


放在大的营销行业来看,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一个品牌与效果的钟摆运动。十年前,我们进入了传统品牌营销的末期,传统品牌大渗透,大渠道的打法开始没落,社交媒体开始兴起;十年的中期,效果营销开始被“捧上神坛”,大家发现,原来效果营销这么好量化,只要我投了业绩就会涨,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快消品牌;再然后这几年,大家开始回归品牌和内容这两条主线,品效销回归平衡。


从技术层面看,AI从一个时髦的范式,到今天我们能拿到结果。AI越来越像人了,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感受,SaaS行业也要从deliver工具,转向deliver结果。


最后是我们自己的变化——从insight到sales。这其实和我们看待social的变化有关,我自己提出了三个看待social的层级,第一个层是Social as Media,social作为一个媒体在传播信息;第二层是Social as Channel,social变成了一个渠道;第三个是Social as Life,很多人的生活已经完全沉浸在社交媒体里了。我记得厦大的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里提出一个观点,人类有时候很难分清现实还是数字,你对哪个足够重视,哪个才是你的真实生活。


其实,在前几年,我是有些不服不忿的,因为大家总把我们框定在social里,忽视了我们很多别的业务,比如说我们线下的数据也做得很不错,大家把我们定义窄了。但是当我想清楚Social as Life这一层之后,其实就会发现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主线要比我们想象大的多。


数说故事价值主张已经升级为「Social to Sales,Experience to Growth」社交连接用户,体验驱动增长。人的生活在social上面,最终销售也在social上面。对这条完整链路,我们都可以用给大家提供价值,而且是由Data和AI整体Empowered。



曾巧:非常丰富的回答,我听到了很多个关键点,我一个一个问。刚刚我们说到AI实现deliver工具到deliver结果”,但对于经营来说,工具好卖,结果难得,这对你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徐亚波:是,但从长远来看,会更好,从商业模式、技术、组织三方面都是升级。


我们现在一部分业务就已经开始结果计价,这既是挑战,也是大机会;从技术来看,因为要用AI去替代service,所以也倒逼了我们AI应用的深度升级;这也反向推动,组织对AI新的定义,你需要重新定义生产关系。


当然,我还是坚信人在整个业务环节中不可能被AI替代。我不想像一些公司那样,盲目单纯依赖AI产出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我一直坚持以数据为核心出发点,让人与机器协作,共同创作出优质内容。在内容发布后,我们还会对相关数据进行回收分析,通过科学的量化测试评估内容效果。我觉得这是AI的价值。


你可以理解我们是一家AI营销公司



曾巧: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WPP是先拥有了创意,然后不断地加数据能力,你们是先拥有了数据的能力,再去附加别的东西。


徐亚波:是的,就是看谁更有勇气去重构这个链路。


曾巧:你现在已经布局好了哪些产品?


徐亚波:我们目前将公司业务整合为四大产品线:



第一条是“AI+insight”,聚焦于运用数据与AI技术,驱动对产品、品牌、渠道及用户等维度的深度洞察。这是公司最传统且优势显著的业务板块,也是现在大部分的公司都买单的。


第二条是“AI+marketing”,通过数据与AI技术贯穿社媒营销全流程,从策略规划到创意执行,为社媒营销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第三条“AI+sales”,已在近两年启动布局,主要是运用AI技术搭建销售通路,整合品牌营销、效果转化与销售增长等复杂环节,这也将是未来十年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四条“AI+experience”,用户体验环节,汇总前三个环节中消费者的反馈数据,从体验优化的视角持续迭代升级产品、营销和销售策略,实现闭环优化。


曾巧:你把事情全干了啊,品效销到最后的维护体验。


徐亚波:是的,我们也会邀请合作伙伴一起,但我们在坚定地做leading digital agency。


曾巧:然后利用每个公司的诉求去画自己独立的地图线。


徐亚波:没错。刚刚提到的是四纵,那横向我们的布局是第一层是data infrastructure(数据基础设施),我们立志构建全球性的数据底层,只要是公开、合法的数据,都会汇集起来,这一层我们称之为DaaS。


第二层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类似传统软件基础设施,像BI(商业智能)、CDP(客户数据平台)等各类软件,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


第三层是AI Agents,它替代了原来的Know-How层面。我们把各行业专家的经验转化为一个个数字化员工。


曾巧:每个行业的agents是独立的,还是统一的?


徐亚波:独立的。因为我们认为agent就相当于行业员工,必须与行业特性紧密相关。比如汽车行业的agent和母婴行业的agent肯定不同,而且在细分领域也会有差异,有的是产品专家型agent,有的擅长marketing,有的擅长sales,将专业知识与行业细分深度结合。基于此,会衍生出无数个agent。


那在agents之上,还有第四层solution。我们要成为Leading digital agency,就需要在这一层为各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明确不同业务场景需要哪些 “数字化员工” 协同作业,这其实也是一套方法论,需要不断打磨。我们未来十年的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创业者平台。等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希望吸引更多对行业有深入理解、具备专业经验、充满创业激情的伙伴,和我们一起发展。


曾巧:那我来challenge你一下,如果这个人创过业,又对行业有很深的洞察,“他为什么要在你这干?


徐亚波:如果是在2014年,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我非常鼓励他自己干,因为那个时代机会很好,但今天大家都有抱团取暖的需求,再加上创业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依托平台肯定更稳妥一些。


而且我会去分辨人。要是今天遇到的是一个95后的天才少年,他想创办一家AI代理机构,我不会试图说服他加入我的公司。他应该大胆出去创业,我们甚至可以投一些小钱支持他。但要是遇到的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大叔,我会觉得他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选择加入我们的平台。


很多人都说存在35 岁、40岁焦虑之类的情况,但我特别欣赏40岁上下,依然充满激情,思想开放,能够接纳新事物的中年人。


曾巧:那很稀缺了。


徐亚波:对,但每当找到这样的一个人,这条业务线基本就成了。我的工作就是找人,我们公司特别强调信任和伙伴。


曾巧:但这条路实践起来很长。


徐亚波:只要有勇气和耐心就可以。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写总结。回顾过去十年,我觉得在大多数时候,勇气是非常稀缺的品质。毕竟就像人们常说的,“出来混,最重要的是能出来”,敢于迈出第一步很关键。但在最近一两年,我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除了勇气之外,耐心也是极为稀缺且重要的。


当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时,因为现实环境存在诸多制约,比如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等问题都会影响计划的推进。但是,只要我们拥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即便最终可能无法完全达成目标,事情也一定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曾巧:我赞同,10年能活下来的,我觉得都有这一个耐力和勇气在。说回AI agents,这个概念火爆后,很多朋友也与我分享了相关内容,大家的底层逻辑基本都是接入大模型,再结合一些垂直的数据洞察以及数据沉淀,进而服务于细分的垂直场景,确实是这样的思维路径。


但是,对于品牌方而言,面临着一个问题:市场上有如此多基于这种逻辑的AI agent服务,该怎么选?


徐亚波:我认为品牌商的选择方向应该与我们的战略一致,他们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更显性价值的公司。无论是“Social to Sales”的全链路服务,还是直接“deliver 结果”的模式,品牌商需要用更客观的方法来衡量标准。


我觉得可以分为小闭环和大闭环。在短时间内要形成小闭环,让品牌商明显感受到性价比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则要与品牌商一起共创大闭环,把整个营销流程与AI工具深度结合。


曾巧:互联网公司也会提供这些产品,你会被卷到吗?


徐亚波:我们和互联网巨头们共生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很良好的生态了。我认为这本质上是两个视角的问题。


从平台的角度出发,提供的服务应该更基础和通用,毕竟所有大平台的核心目的是售卖媒介资源。比如在快手平台上做投流,利用AI帮助生成投放素材,这属于平台该承担的工作范畴。


那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呢?站在品牌方的视角,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助力品牌在多渠道开展营销。比如将品牌定位和理念,转化为适配不同平台的有效策略与打法,这才是我们需要专注的方向。


永远“对冲”,

数说故事十年增长的秘诀


曾巧:从insight到marketing再到sales,我知道你们布局了两张网——全球分销网络和全球红人网络。先说说分销逻辑,具体怎么理解?



徐亚波:这个逻辑的大背景是着眼于海外市场。我觉得中国品牌出海还是面临着很多挑战,即便在中国知名度很高,到了海外也相当于白牌,一切几乎要从头开始。Social Marketing就是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毕竟海外的媒体环境丰富多元,像Meta、TikTok等都是重要的营销平台。


那么,在销售渠道方面也是一样,Social Sales也是一定要抓住的。网红既能去打造品牌,又是带货渠道,所以我们思考如何将全球的网红发展为我们的卖货渠道,这是第一层逻辑。


第二层逻辑源于我们对国内市场的观察,很多消费品牌在线上电商渠道销售表现出色,但由于没有经受住全渠道考验,最终难以长久发展。


对于出海品牌来说,在海外各个国家,既要做到极致的全球化,也要实现极致的本地化。当品牌在线上建立起来后,要迅速拓展到线下渠道。而要高效完成线下渠道的布局与执行,涉及大量数字化工作,最终构建起线上线下完整的销售网络,形成线上线下的高速通路。


曾巧:这一点也很难,海外数据隐私政策、合作伙伴生态……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徐亚波:因为难才要做。


我们非常感谢social这个渠道,social业务就像是我们进入每个国家市场的 “滩头业务”,率先抢占一块市场,形成我们的 “根据地”。从social渠道的铺开,再到传统货架电商,再逐步进入线下市场,从战略渐进式角度看,这样的发展可行性会更高


曾巧:不过,这个布局规模很大,对于未来的团队,尤其是在布局早期的投资方面,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徐亚波:看起来规模大,但实际上是非常可行的,有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公司已经走过了十年,从团队的愿景和野心来说,现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每个公司在不同阶段都需要提出更激动人心的目标,不然大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第二,从组织策略方面来看,我们和其他公司不太一样。我们比较信任本地化的组织,通常会将公司的老员工和当地新员工结合起来工作,这样既能传承我们原有的优点,又能吸收本地化的特色。


第三,从可行性角度来讲,我们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大量的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把这些研发基础设施迁移到海外时,成本会很低,相当于把在中国十年的重投资变成了在海外的轻投资,这对于业务模式来说,压力就小多了。


曾巧:你怎么用分销的逻辑去拿客户的预算?


徐亚波:我们首先要扮演类似TP(代运营商)的角色就可以,不过我们比传统TP更接近业务结果。


我们的发展策略是,到每个国家去寻找当地最优秀的传统TP,把他们招募到我们的体系中来,然后告诉他们,AI能够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


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希望在三年内,在海外建立起至少一个拥有百万级网红的资源池,以及十万级能够进行真实分销的网红矩阵;第二,希望吸引1万家到10万家网店加盟我们,这就像是蜜雪冰城在全球开线下店一样。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AI技术,将中国的优质商品一键铺货到这些店铺并完成上新。


曾巧:这样从加盟的角度来看,扩张速度会很快。而且还能汇集更多的数据,整个形成正向的循环。


徐亚波:是的,所以还是非常exciting的。


曾巧:除了线上这些布局,数说还建了一个选品中心?


徐亚波:对,在制定 “AI + Sales” 战略时,我们一直在思考从何处作为锚定起点,就诞生了选品中心的构想。选品中心是一个将战略想法具象化的实体平台,它代表了两个事情:


其一,我们具备将中国最优质商品汇聚于此的能力;其二,我们有能力去把中国最好的商品通过我们的销售渠道卖出去。我们期望通过选品中心,向外界呈现丰富多样的商品资源,以及高效、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曾巧:选址在哪里?


徐亚波:横琴,这块地方不大,但是它是中国的新出海口,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所以我们把出海总部也设立在了横琴。我们和当地的一家大国企合作建立的全球选品中心,由对方负责硬件装修,我们负责软件方面的工作。


在这个选品中心,我们推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测评。由于此前大部分中国人对海外市场并不熟悉,但又渴望拓展新渠道以实现新增长,所以我们借助选品中心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以前,第一代的老板多为B2B模式,比如参加广交会,贸易周期漫长;第二代则以跨境电商作为重要的业务拓展手段。而我们要做的是,改变以往那种既耗时耗力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方式,让海外市场的开拓变得更具数据驱动性,企业只需花费较少的成本,就能在海外市场进行测试。


曾巧:成本很低了,但是我想问的是,很多品牌自己已经在海外平台做得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来买你的产品呢?


徐亚波:我就问你两件事,第一件,你还想不想要增长;


曾巧:当然。


徐亚波:第二件,你是不是在全球各个地区都已经布完了。


曾巧:那不是。


徐亚波:那我就会问你需要什么新渠道,以增量为一个切入点。这实际上是一个双方相互匹配的过程。我们明白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所以我们采用更科学的方式,助力企业以极低的成本先在海外进行试卖。


目前,我们在海外已经构建起了网红矩阵。这些网红各具特质,比如当企业的产品是消费电子产品时,我们会挑选与之适配的特定网红,让他们先将产品上架展示并进行推广。凭借这些网红的影响力,自然能获得一定的流量基础,进而观察产品的转化情况。


在这个过程结束后,我们会为企业提供一份报告,明确告知该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潜力,即好不好卖、是否可行,以及后续应该如何调整策略等。可以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和风险。


而且,我们有了这个线下选品中心,特别大的增加了信任度,大家来线下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它是怎么被一步步具象的把它测试出来,然后卖出去的。


曾巧:非常透彻,刚刚提到的网红网络,你们是如何从0到1实现搭建?


徐亚波:很简单,就是提供价值。


你要建立网红网络,就要把网红当作主体。然后通过AI来为他们提供更大的价值,而不是像过去传统MCN机构那样依赖人力。


具体而言,在网红孵化阶段,借助AI分析同类网红成长路径与市场数据,打造人设;内容创作环节,我们可以通过算法预测高流量内容方向,提升产出效率;商业化层面,AI不仅能精准匹配适配品牌,还能基于数据辅助网红进行合作议价,确保收益最大化。


同时,我们也有能力拿到品牌的预算,再反向滋养网红网络。也就是说我们通过AI驱动的 “Agent to Agent” 网络提效品牌方和网红这两端。


曾巧:区域上是怎么布局的?


徐亚波:我们不会盲目地全面铺开,重点关注美国和东南亚市场。过去四年,数说已经完成了从海外数据,出海洞察,全球网络到海外团队的布局,这个布局,一开始就是朝着「品牌出海」的。



去年,我们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办公室。当很多人选择进军美国市场时,往往优先考虑西海岸,如洛杉矶等地。但我们更倾向于纽约,因为那里才是有品牌标杆意义的,而且商业化程度更高。今年年中,我们计划在纽约开设一个选品中心,专门面向美国本地网红,希望通过展示中国的优质产品,让美国本地网红亲身体验,从而更愿意为我们的产品代言。


东南亚市场是我们布局中的一个必要对冲区域。我请教过经济学家朋友,在他们看来,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对冲” 是关键主题。


其实,回顾我们公司为什么十年有良好发展,就是因为我在行业上永远是对冲的。比如我们服务的客户既有200万左右的中小卖家,也有大KA;又覆盖了不同行业,包括食品饮料、日化美妆、3C 数码、汽车等,如今我们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包括品牌和sales也是对冲。



创业如同攀岩,

一门控制风险的艺术


曾巧:现在都已经AI时代了,“数据”的价值被挖掘出了几成?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徐亚波: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来,数据本身可挖掘的深度还有很高,二来AI的能力还在不断强化。


我常常推荐别人看一本书,叫《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是由当年在美国大选中颇具影响力的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科学家所写的。书中写了当数据挖掘达到深入程度时,能够左右人的心智。你想这其实也是品牌的作用,这些都是相互勾连的。


曾巧:谈到数据,就不得不说说隐私的合规性。对于这方面,你有什么感受?


徐亚波:我觉得首先企业得有正确的三观,这和大部分公司追求社会价值是一个道理。我们公司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绝不触碰个人数据,这是底线。一旦涉及个人数据,就容易引发隐私问题。我们只处理趋势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帮助客户了解群体的行为趋势,以及社会上潜在的商业机会走向。


第二个原则是严格遵从各个机构对于数据使用的规范。和大厂合作时,我们都会先主动询问,了解他们希望我们在其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毕竟只有遵循规则,助力生态繁荣,才能被大家接纳。我特别感谢像宝洁这样的早期客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公司正确的价值观。


曾巧:你是如何保持战略眼光如此透彻,并且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直觉?


徐亚波:首先是好奇心吧。我会用科学的方式满足好奇心。我始终相信数据的力量,公司汇集的大量数据,也让我对消费者趋势的把握比常人更深入。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再忙我每年也会坚持见大量客户。我特别喜欢和客户交流,每个季度,我都会把时间分配在四块:见客户、见合作伙伴、见投融资人,以及关注公司内部的产品和组织。和一线优秀客户接触,能让我敏锐捕捉到很多市场信息;和合作伙伴沟通,也能让我了解上下游生态的动态。


其实保持前沿敏锐没什么秘诀,就是要比别人收集更多的信息,本质上是信息量的积累提升了敏感度。


另外,我觉得保持开放非常重要。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一旦你的大脑的某种神经结构被固化了,你就很难再接受新的事物。我非常在意这个事儿。所以时刻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开放,哪怕别人讲的东西跟你的想法不一样,你也得听进去,然后思考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


曾巧:创业十年有没有什么心得?


徐亚波:我觉得创业和攀岩很像,我很喜欢攀岩,攀岩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每条攀岩线路在英文里叫 “problem”(问题),而你凭借自身能力完成这条线路,就相当于找到了 “solution”(解决方案),就像解了一道题。这和创业其实是一个逻辑,都有目标和思路,但也都伴随着风险。


我这个人比较极端,保守起来是极致地控制风险,但进攻的时候又极具攻击性,不太喜欢中庸。也正因为攀岩这项运动,让我比一般人更注重风险管控。这么多年下来,我基本没受过什么严重的伤。不过攀岩本身确实是冒险的运动。


就像纪录片《Free Solo》里,主角徒手攀爬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岩壁。他说过,普通人上楼梯不会觉得危险,当你把一件难事练到像上楼梯一样精准,也就不会觉得危险了。关键是要对自身能力、事情难度和风险控制有清晰认知,确保一切都在掌控范围内。


这和我创业一样,我想做的事大概率都能成,最差也是小成,很难大败,因为我把风险底线把控得很好。


正因为有了前期稳健的积累,未来十年我的战略会比以前大胆得多。可能大家会觉得我前期发展稳扎稳打,后面却突然变得大胆,这就是我的特点。


曾巧:我懂,毕竟稳健打底这么久,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呢。最后问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能和2035年的自己对话,你会说什么?虽然有点形式化,但也挺值得思考的。


徐亚波:我想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持初心,保持现在的自我,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只要能做到这些,我相信我现在规划的这些目标都能实现。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原创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