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物

Rokid邵华强:业绩大爆发,AR眼镜迎来消费级元年 | 数智未来④期

Amy  · 2022-07-22 09:57

【摘要】 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AR C端消费元年。




2012年,在Google发布Google Glass时,大家认为AR元年来了。


“但是,今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C端消费元年,整体AR市场的需求和兴奋程度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已经超预期完成了目标。”Rokid CBG消费事业部常务负责人邵华强告诉Morketing。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年初,Rokid依然逆势完成了7亿元C轮融资,截至目前,已经触达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美等消费强国为主。


针对AR产品的消费元年,以及消费端市场潜力,Morketing创始人兼CEO曾巧与邵华强进行了对话。

AR眼镜的消费级元年


Morketing 曾巧:今年,消费者对AR设备有没有新的消费趋势与偏好?

Rokid邵华强:从一线从业者的角度来讲,10年前,Google发布Google Glass时,大家都说是AR元年,但是,今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C端消费元年,消费市场持续积累的需求在今年才真正得到释放,市场表现超出我们的预期。

疫情下,大家可能把消费预算花费到更具有新鲜特点的产品上,比如AR眼镜。去年,在全球范围内,包括AR、VR产品在内,出货量超过1000多万台。

Morketing 曾巧:AR产品可否创造用户需求?

Rokid邵华强:AR这个产品不是创造需求,而是一个新的品类。人类最基础的需求是不变的,无论是科技从业者还是信息行业从业者不断创新的依据在于,针对人类的最基本需求,用更好的方案去取代。比如,通过更强的算力解决日常的工作。

早期阶段,我们并没有杀毒需求,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衍生出了杀毒行业,这是创造出来的需求。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手机上却很少会装杀毒软件。现阶段,随着AR的发展,也会衍生出新业态,比如,未来虚拟的NPC或许会演变成一个生态。


Morketing 曾巧:从消费者或者B端企业角度来看,如何进一步理解AR产品的消费“元年”?

Rokid邵华强:在业内,大家一直以出货量过万来评判市场开始萌芽。从Google发布Google Glass开始,大家对AR眼镜有很大的期待,但是一直没有一款在市场中爆发的AR眼镜,市面上有些产品虽然有酷炫的效果,但是佩戴起来比较笨重。然而,今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成长的可能性。

Morketing 曾巧:在AR的C端市场中,市场格局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玩家?

Rokid邵华强:现在可能像战国初期。

在美国,主要是Meta、苹果、谷歌、微软4个巨头企业为核心,他们投入的成本高达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甚至是不计成本地投入,这类巨头企业更加重视底层技术研发,在应用端还没有过多的涉及。

而中国则是相反,更偏向于应用端的发展,然后找市场打磨产品,不断迭代,再慢慢往底层技术发展。除了Rokid,还有其他企业以投资布局为主,小团队研发。中国在AR研发方面的产业链比较完善,整个链条上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有几家创业公司在不停地研发迭代产品,有专门的公司在做模组、主板、剪辑、品牌、系统、交互定义等,所以中国的创业公司会是美国的两倍。

另外,我们国家还有一点优势是,生态非常丰富,能够找到落地应用的场景,几乎每一个创业公司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市场。不过,国内创业公司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不能与国外巨头相媲美。所以,在基础的技术投入方面,美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Morketing 曾巧:在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布局与第三方有何不同的侧重点?

Rokid邵华强:国内大厂与海外大厂不同,我国的互联网巨头企业,比如百度、字节跳动等,会更偏向于投资布局,建立小团队做预研。其实,在业内,大家都在等,想要看看苹果会有哪些动作。巨头不会去试错,所以试错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这类创业公司。这样来看,我们这些创业公司才真正是引领中国XR创新的。

Morketing 曾巧:从生态竞争层面来看,是否意味着,大厂更具有发展潜力?

Rokid邵华强:是的,不过,很多边缘创新来自于创业公司。国内某大厂很早就在做AR眼镜,但是销量欠佳,因为他们的主力在PC,他们可能轻轻松松销售PC产品,而AR眼镜则很难销售出去,他们还需要背负kpi,所以就不会主动推动AR新产品的销售。

其实,巨头并不可怕,就像张一鸣曾说的,“如果跟巨头拼资源优势,说明你的认知还不够,如果你的效率、认知高到一定水平,巨头根本打不过你。”就算巨头比你多10倍资源,但是巨头花100元与你花1元的效果是一样,那么你一定是赢的。你跑得越久赢得也就越多。



Morketing 曾巧:数智新消费,改变了很多消费场景中的立体感。在您看来,在数智新消费时代,企业会有哪些潜在的发展机会?

Rokid邵华强:数智新消费是所有企业的机会,只不过是有大有小、有先有后的区别而已。虽然当下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确定的在于,整个世界充满了数字化,为AR的全天候做了准备,能够自动链接wifi,数据交互的处理更便捷。

假如,我们可以设想,未来路过星巴克门口,AR眼镜中会弹出买三赠一的优惠活动,我看一眼就可以决定要不要进去。还有,如果我需要去工厂,我的虚拟形象可以代替我本人去工厂中逛一逛,进行远程的维修指导。

在消费方面,我们现在很多消费以游戏为主。未来,AR有可能推出一款游戏,将所有博物馆连接起来,当你通关后可以获得一个博物馆的NFT勋章,价值10元,当你完成所有通关任务后会收到一个价值1万美元的巨额勋章,此外,你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购买衣服,获得很多虚拟资产。

不过,现在AR行业还处于战国初期的混乱时代,很多基础设施在交替前进,等到了下一个阶段,整个行业会慢慢成型,到那时无论是社交还是其他各个行业都会受益。

国内玩家代表Rokid,业绩喜人


Morketing 曾巧:您是如何看待AR的发展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史?


Rokid邵华强:1968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Sutherland领导开发了一套名为“The 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显示系统。这可以看作是第一个AR系统。


1992年,波音公司的研究员T.P.Caudell和D.W.Mizell,在其论文中首次使用了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这个词,用来描述将计算机呈现的元素覆盖在真实世界上这一技术。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AR的概念。


2012年,谷歌发布了第一代Google Glass,瞬间激活了大家对AR的思考。几乎同一时期,苹果、微软都在投资布局AR。


在国内,Rokid算是最早的,从2014年开始发展AR,我们的愿景是做人机交互的引领者,最开始做了一段时间的AI技术研究,产品形态是智能音箱,但是同步启动了视觉。后来,在2018年,我们将技术与产品进行融合,研发出了AR眼镜。但其实Rokid的方向一直没变,AI是赋能一个成熟产品,而AR是创造一个新产品,AI是能力,AR是产品形态;Rokid始终致力于人机交互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AR也经历了起起伏伏,2015~2016年,AR公司融资非常容易,有的公司在这个阶段获得了20亿美元的融资。但是2016年之后,AR进入了很长的蛰伏期,市场上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Morketing 曾巧:您可以介绍下Rokid,并分享下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情况吗?


Rokid邵华强:我们是2018年开始做AR商业化产品的,当时相当于是在盐碱地里种庄稼,挺艰难的,靠着强大的技术积淀赢得了投资方的信赖,2019年底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020年,疫情爆发,我们推出了红外测温的眼镜,既为全球抗疫事业做出了贡献,也实现了逆势增长。近两年来,行业起起伏伏,那些技术不过关,或者产品、市场定位不精准的创业公司被淘汰了,不过,同时还有新的创业公司与投资方涌入,从今年开始,AR行业真正进入了成长期。


在做了3年多的TO B业务之后,我们开始做TO C业务。


TO C对产品的要求会更高一些,首先,颜值要高,用户愿意佩戴;其次,整个产品比较轻便,能够让用户戴得更久;最后,产品本身的价值能够被用户认可。Rokid实现了这三点,所以才会拥有数以万计的用户愿意支持我们的产品。


去年7月,我们上线Kickstarter,发起众筹活动,Rokid Air首次众筹目标达成率3458%,多次登榜Kickstarter全球科技类目TOP 3。今年,我们也持续在海外各大渠道上逐渐铺开,截至目前,已经触达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美等消费强国为主。


Morketing 曾巧:今年是Rokid发展的第8年,目前,Rokid实现盈利了吗?是否靠融资在持续?


Rokid邵华强:坦率来讲,我们每年会在研发方面大量投入,目前Rokid还没有到盈利阶段,不过营收规模已经上来了。


Morketing 曾巧:在Rokid内部,TO B与TO C业务的权重如何分配,以及未来发展会更侧重哪一方面?


Rokid邵华强: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军、工、商、民4个发展阶段,比如微波炉,最初是想要在航天使用,后来慢慢发展成民用。AR也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取自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首字母,最初是特种机在飞行时使用,后来大型军工制造业中使用到AR技术,后来慢慢演变到工业、培训、医疗等行业中。



Rokid也一样,在2018年决定做AR产品时,首先定位在做TO B业务,公司有一半的团队在做TO B业务,截至目前已发展3年。


Rokid的TO B业务涉及工业、文旅、公共服务等方面,其中工业包含远程指导、维修、培训等场景,服务过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美的、三一重工等企业;在文旅方面,我们本质上是S2B2C,但是由于主要与博物馆和景区打交道,所以定义为TO B场景;在公共服务方面,偏向会议安保、融合指挥,比如,在抓捕逃犯时会面临很多危险,警务人员可以通过AR眼镜提前做出预警。


Morketing 曾巧:在数智新消费的环境下,消费级AR产品在教育市场、占领用户心智方面还有哪些路要走?Rokid如何从产品侧、营销侧发力?


Rokid邵华强:虽然行业在起势,但是目前受众面较窄,主要以一线城市科技发烧友为主要用户。


在教育市场方面,VR产品能有较大的销量,主要在于Meta将VR眼镜的价格补贴到2000元以内,让用户能够接受这一价格。


Rokid将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用户心智:第一,继续打造优秀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市场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明年我们会在硬件上继续为大家带来惊喜。第二,注重内容生态的建设,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内容,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娱乐,第三,继续传递品牌声音,让更多用户认知Rokid


Morketing 曾巧:Rokid今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Rokid邵华强:今年,整体AR市场的需求和兴奋程度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已经超预期完成了目标。


未来,AR眼镜有可能取代手机


Morketing 曾巧:如何评判AR公司的技术内核实力?

Rokid邵华强:可以从三个部分来看AR公司的内核实力,

第一部分是硬件实力,包括ID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整体硬件能力是否稳定,成本是否控制得比较低等。硬件毕竟是载体,这种头戴设备的人机交互设计比较重要,有的产品佩戴会不舒服,而有的则会比较舒服。

所以AR公司需要做一些核心的部件,比如模组、光学等。市场中有专门提供光学能力的公司,也有芯片平台,需要AR公司去整合,并选择好的芯片平台,因为AR眼镜的本质是一款眼镜形态的手机,所以在主板阶层还是复用手机中的东西。

第二部分是软件实力,分为两种,其一是能否做OS,在AR时代,OS会经历一次群雄逐鹿,最后只有一两家胜出;其二,在OS上会跑很多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空间识别的算法,市场上会有专门做算法的公司,我们会和产业链中的服务商合作,整合市场上的算法能力,Rokid做一些基础交互类的核心算法。

第三部分,做消费级AR产品,最终是谁的生态能力强大谁能胜出。如今,华为在做的鸿蒙系统,就是在大力扶持生态。目前是方兴未艾的阶段,未来,AR领域会出现生态的竞争。

Morketing 曾巧:未来3~5年内,消费级AR产品会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

Rokid邵华强:在大环境不是很好的当下,用户更愿意自我娱乐,所以现阶段AR眼镜更偏向于娱乐性,用户能够通过AR眼镜享受到随身携带的私人影院、游戏厅,相当于将用户的手机屏幕从6寸变成了120寸,享受空中成像的巨幕体验。

第二阶段是工具,包括翻译、会议提醒、字幕、日程管理等,比如消费者在跨国旅游时,AR眼镜可以实时翻译,甚至结合识别功能做线上导游。

第三阶段,AR眼镜变成一款全天候的手机。如今,谁也离不开手机。未来,我们将离不开AR眼镜。这也是整个行业努力奋斗的目标。

Morketing 曾巧:未来,AR眼镜会取代手机,您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Rokid邵华强:从智能终端的变迁来看,从最开始的PC机到笔记本再到手机,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是人类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方式、效率的变化。PC时代,主要是处理复杂的计算,后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交互性。笔记本相对PC机来说,增加了移动性。手机多了两个关键性属性,其一是地理位置,其二是拍照,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

我们评判一款产品能否成立在于信息的获取。除了高频交流之外,我们83%的信息来源于眼睛,11%来源于听力。所以,我们在获取信息时主要靠眼睛。未来,AR眼镜会变成一个异形的手机,在信息获取的最主要入口加一道处理。

AR眼镜可以帮你做什么?第一,你看到的东西,它可以帮你理解;第二,你看到但是不知道的东西,它可以帮你处理;第三,你没有看到的东西,它可以帮你记录。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社死案例,有一天我刚完参加一个行业会议,演讲以后有很多嘉宾过来找我交流,其中一个人好像跟我很熟,但是我完全没印象了。结果对方一脸震惊对我说你忘啦,我是***,上个月咱们还在深圳见过,那一瞬间真是羞愧难当,如果当时我带着AR眼镜就好了,它就能帮我记忆,识别和提示,让我轻松应对日益繁重的社交任务。

我们看手机时,信息都局限在屏幕中,而AR眼镜要以世界为信息背景,信息会实时出现在现实世界中,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屏幕上面,这个变化会进一步带来信息爆炸,这时AR眼镜则会帮我们提升信息处理效率。比如,我们每天会见很多人,但是也有可能忘记刚刚和我们聊天的那个人是谁,而AR眼镜则能很好地帮我们处理这些事情。

当AR眼镜真正实现全天候时,整个世界会真正实现虚实融合,信息会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比如,在展馆中,我并不认识一些历史文物,但是AR眼镜识别后,会有一个虚拟人告诉我,这是秦始皇敲过的编钟。

不过,要想实现这一愿景,产业链还需要沉淀5~10年。

Morketing 曾巧:就像刚刚提到的,如今,我们正处于AR产品的C端消费元年。未来5~10年,国内AR市场将会发展成什么规模?

Rokid邵华强:在国内,VR已经实现了破圈,未来3~5年内,以Pico为代表的VR玩家有望追赶上oculus quest的销量,达到年出货千万级别。

AR可能会更慢一些,因为相比VR,AR的技术挑战更大。不过,市场前景广阔,以我们自身来看,每年业绩都是超过100%的增长,不过绝对值相对较小。如果全行业都在努力的话,那么将会产生变数。比如,苹果在5年内发布相关产品的话,那么AR市场将会进一步加速发展。如果苹果没有发布的话,我预估,经过5~10年AR才能赶上VR的出货量。

Morketing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