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物

对话特赞CEO范凌:营销数字化发展的“五层楼”,要一步步走

Rita Zeng  · 2022-06-17 15:21

【摘要】 近期,Morketing推出了《数智未来》直播专栏,在第一期中,Morketing创始人兼CEO就「营销数字化短期价值与长期基建」话题与特赞创始人兼CEO范凌进行了对话。特赞是在内容科技赛道唯一一家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


“数字化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范凌一语道破。


很多时候,当一件事火起来或者热起来后,大家都疯狂涌入,而忘记了这些新工具新概念的出现,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完成自身目的,而不是为了做而做。


而当企业理清目的,开始做营销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面临多个选择岔路口,“我只要短期效果”“我选择做长期基建”“我两者都想兼顾”。


在范凌看来,将短期与长期“对立”起来的企业很难活得长久,一家能够超越周期的公司都是通过“短期中有长期,长期中有短期”的方式,去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华为做营销数字化有2个目标:一个叫‘多产粮食’指今年能不能收获更多;另一个叫‘增加土地肥力’指思考什么事情应该今年做,明年后年大后年才去收成”。这两个目标对应的便是营销数字化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基建”。


那么,企业是如何做到兼顾营销数字化的短期价值与长期基建?


01
营销数字化发展的“五层楼”


Morketing 曾巧:从您的视角上来看,营销数字化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特赞 范凌:在做特赞之前,我在大学教书,做设计和科技相关的科研。因为做特赞,所以找到了一个商业场景,开始帮营销专家做技术和工具,从我们自身出发,营销数字化的不同阶段可以用“盖楼”来形容,并分为五层楼。


第一层楼,用户触点数字化。过去20年,品牌是做不同触点的数字化,在线上卖产品,打广告等。如今触点的数字化通过各大平台在过去的20年里基本完成了,包括触点的闭环,交易。


第二层楼,用户资产数字化。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越来越枯竭的时候,企业愈发关注用户资产的数字化,品牌需要更精准地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于是企业开始做Adtech。


第三层楼,用户运营数字化。通过智能化运营用户,提升每一个用户的ARPU值,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像SCRM的工具。


第四层楼,内容资产数字化,“用对的内容,去运营对的用户”。在数字世界里,用户没有机会去试用你的产品,他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关于这些产品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需要用内容的方式来呈现。


第五层楼,内容运营数字化。有了内容资产后,就相当于有了内容弹药库,大家开始用各种更高效的方式用内容运营自身用户。

Morketing 曾巧:今天特赞服务的某些客户已经走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对于一些企业方或品牌方,很难将内容资产和内容运营分开,这两者有什么细微差别吗?


特赞 范凌:在搭建时,没有那么多差别,我们只是在分析时把构建拆干净,拆清楚。简单来说,内容资产就是你能不能够搭建一个“内容弹药库”,内容运营就是你能不能够排兵布阵,用好这些弹药打胜仗。


但武器重要还是战术重要,可能都很重要。逻辑上是先储备弹药再打仗,不会先打仗再储备战药。而落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边储备边打仗,边打仗边储备,一个循环的过程,分不了那么干净。


Morketing 曾巧:企业做数字化的过程中,他们面临过的共同的难点在哪里?


特赞 范凌:核心挑战都是短期和长期。一些企业往往会把短期和长期对立起来,长期就代表短期回报不好,短期就代表长期可能被丢掉。


但一家能够超越周期的公司,都不用非黑即白的方式,而是用更像阴阳“黑中带白,白中带黑”“短期中有长期,长期中短期”的方式,去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Morketing 曾巧:我们比较通俗和落地的来看,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内大型企业都会在数字化时出现“我投了好多个亿,好像没有什么水花”。你觉得企业应该去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痛点?尤其很多企业没办法做到像你所说的阴阳结合。


特赞 范凌:虽然数字化是一个很火的题目,大家都说要做,但数字化不是目的,数字化只是手段。


“目的”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变化。比如一家伟大的公司,它的目的并不会因为在数字时代和数字时代之前而产生不同。只是说在现阶段,出现了大量新的工具、新的手段能够让它更好地实现目的。


一般企业在长期短期问题上有两种情况:其一、没有人愿意做长期,所以只能被迫做短期;其二、长期想不清楚,所以只能做短期。


02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如同“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


Morketing 曾巧:特赞会为品牌提供一些内容体验的生产、管理分发以及解决方案,更专注于内容数字化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要做内容数字化转型,该怎么理清长期基建和短期目标的价值?


特赞 范凌:任何一家企业做经营,活下来是它的底线,发展得好是它的顶线。所以在长期和短期问题上,公司战略和执行层之间要达成一致性。实际把这两个问题矛盾起来的公司,坦白讲都不会发展得好。


对此,我最近看到比较好的实践案例是华为。华为的目标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多产粮食,指今年能不能收获更多,公司做的所有事情,如上线新工具、新产品都和多产粮食有关。


其二,增加土地肥力,指去想什么事情应该今年做,明年后年大后年才去收成。比如在外部市场好的时候,应该多想怎么增加土地肥力。


很多营销人说要追求品效合一,但品和效只是一个比例和权重,跟华为多产粮食和保持土地肥力,这两个权重一样。因此一个公司如果把这两点对立起来,也许活不长久。


Morketing 曾巧: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贴切,尤其在疫情下大家也都是在“我先活着”还是“再看一下长期”的纠结中。这对于很多创业者是一种考验。这个时候你理清楚基础的逻辑,实际就知道答案了。


特赞 范凌:疫情不应该成为理由或是借口。我们如果要用电脑就要用操作系统,我们要进入数字时代就要做数字化建设。而且并不是说只有数字化的公司才需要做数字化建设,实际每一个公司都会步入数字化时代,需要升级一下自己的操作系统。


当然有人说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这可能是的。但如果你真的是因为疫情而加速数字化,也有点晚。实际有一些关键节点,会让我们更快地对本来就要做的事情,进行投入,这可能是一个好的时机,但不应该把它只当做机会和借口。


03
营销数字化
不仅要Digital leader
还要Digital operator


Morketing 曾巧:理清了为什么要做企业数字化这件事情。那么企业在做营销数字化时,它们的切入点或者说做法有何不同?


特赞 范凌:我们大概合作了接近100多个大型的客户,他们有不同的做法,很难讲有一个最好的实践,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些企业在做数字化时不同的场景。


第一种企业是下定决心要大干。大干的好处是投入很坚决,CEO牵头,董事会决策,有大量的预算,快速地落地,全面的转型。比如一年光搭建系统就投入过千万以上。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员工知道这件事不再只是个概念,而是一定要做。


当然其中会遇到的挑战是“起得很猛”,有了新工具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用得很溜,因此工具的使用率需要用一系列的激励机制等培训的方式,让他们慢慢用起来,需要耐心。


第二种企业是一步步叠加。不是大刀阔斧,而是先上一个小工具,再慢慢慢地增加。这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在这个场景下,企业的挑战是要找到一个特别有契合度,能够闭环的场景,比如基于私域的场景。


第三种企业是一层楼一层楼做。它可能不一定会从第一层做,也许是从第三层开始做,然后往上往下做。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连接和联系”。


Morketing 曾巧:刚刚我们说到每个公司搭建的场景不同,所遇到的挑战不同,落到具体的实践上,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特赞 范凌:我们是个实践者,从实践者的角度和体系互补角度来说有3个建议。


首先,事在人为,任何一个企业要在数字化上做好,都需要有一个Digital leader,这个人要有一点好奇心,要有点理想主义。他不一定是数字化的专家,有时候专家知道太多反而误事。我有时候跟团队说,特赞做MarTech的优势是因为我不懂Marketing,很多我觉得可以做的事,做Marketing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事历史已经证明做不成了。


因此什么都做过的人会放大问题,而不会放大可能性。而一个有点好奇心和理想主义的Digital leader才有可能真的相信,科技赋能想象力。


其次,尽量降低事情的启动成本,让数字化和某个商业场景之间,能够产生一些关联和闭环。不要说推一个数字化项目,而是这个项目要不要数字化。比如运营客户的方式,能不能有一些数字化的新手段。不要把数字化作为目的,要把数字化作为手段,目的还是客户价值。


最后,Digital leader下还需要有一个Digital operator。我们跟很多企业打过交道,发现做数字化工具很难,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说这款工具好烂、不好用。我相信当我们是原始人的时候,你给原始人一台电脑,原始人会说这是什么烂工具。


我们现在有点像冷兵器时代的士兵,这时候你给他排机关枪,他说你还不如给我把刀。所以买工具很容易,用工具来改变生意的这个过程,却是没法省力的。


故而要有人能够做数字化手段的运营,并不停地去推动,要有培训的机制,最佳实践的分享,使用数据的分析和场景的设立,这样才能够真真正正地让数字化成为每个人手上的武器。


Morketing 曾巧:你们服务了200 多家企业,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如何把这种长期的基建跟短期的收益做平衡?


特赞 范凌:很多时候我们是从客户那边学习到的,其中让特赞产品逐步地变得更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客户是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用特赞的DAM系统作为基础,搭建了联合利华Unidam数字化操作系统,能够把不同品牌的内容协作聚到一个地方,然后进行管理、分析。快消品做电商时,通常每个商品都有很多不同的宣传点位。联合利华相当于用我们的系统,集中管理这些不同点位需要的内容——用数字化的方式管理数字化的内容。


联合利华就是我提到的“下定决心要大干”的企业,很耐心地持续在做投入。在搭建完系统后,联合利华逐步地发现,要做最佳实践,需要找一些品牌来支持做闭环。



另一家是比较小众的行业,我们合作的这家公司叫Aptar,一个制造业的公司,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全世界最大的包装材料公司之一。


过去3年对制造业的影响蛮大,原来制造业 B2B 主要是通过线下展会获得业务,但是现在线下展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开始使用更灵活的线上内容,搭建了一个从线上的各种各样产品内容,到产品管理和内容管理相关联的一个数字化系统。


这个系统在中国做实践,现在准备推向Aptar全球其他地区,所以中国成为一个快速数字化的试验场,并辐射到那些数字化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的其他地区中。



04
做了才能做好


Morketing 曾巧:在你看来企业是否要内部做基建?长期基建和短期目标,可以怎么适度的跑起来?


特赞 范凌:以前是谈“所有制经济”指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买,现在出现了“按需经济”,自己需要的时候就调用。


以前公司有钱就要盖个楼,盖楼都不是难题,有钱找个施工队就能盖楼,盖了楼后发现难题来了,楼里需要进行大量维护,比如物业、服务,这时候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盖楼,那你就自己盖。但是如果你的楼每天要用,每天出一堆问题,你会发现这件事很难自己做。所以现在很少有企业自己盖个楼,一般都是我买个别人盖好的楼,然后物业公司帮我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楼还是你的,但你不想自己盖,自己管。


这本质上,是我们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在,有一种新的技术调用方式叫“软件即服务”,这也是特赞能获得D1融资的重要原因。


它的商业模式不是交付型,(比如开发一个软件,我交付给你,今天代码全都给你了,我就收钱了)它是客户成功型,(你用了觉得好,你每个月给我付钱,随时有一天你觉得这东西太烂了,你就不付钱给我了)所以它永远是基于结果的付费,而不是基于交付物的付费。


这特别适合企业比较小成本地进行尝试,一点一点地把数字化的习惯积累起来,再慢慢迭代自己的内部协作流程。有利于企业获得各种各样数字化的小胜利。在短线上有一个个小的场景可以闭环,长线上软件会持续迭代,适度的综合了长期和短期的矛盾。


Morketing 曾巧: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下,做了营销数字化,但搭建完体系后,却没有发挥效果。所以说做了和做好,一词之差,差之千里,怎么样才叫做好了“营销数字化”?


特赞 范凌:做了和做好,不只是数字化领域,在生活中也会频繁遇到这个问题。


对我来说,只有做了才会做好,不是只有做好了才去做。其实这件事我自己也很困扰,不是因为做营销,而是管理公司,我们现在有近 500 人,到底应该先做再去做好,还是做不好就不做?


我最近看了本书,可能和MarTech不一定有关,但跟人生态度有关,书里讲了一个摄影老师,把班里边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叫数量组,一组叫质量组。


数量组只需要拍照片,最后的成绩是按照拍照片的数量给分。比如拍50张给50分,100张100分。质量组学期结束只需要交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要非常完美。


你可以猜一下,到期末的时候,是数量组拍的照片质量更好,还是质量组拍的照片质量更好?


Morketing 曾巧:我一定会说数量组,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是迭代的一个过程,我是创业者,所以我会有这个观点,我不认为你想要追求一张完美的照片,就觉得我花大量时间,就能做到最完美。


特赞 范凌:是。讲完这个故事,绝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伏尔泰讲过一句话“不能因为想要最好就不做足够好”。企业里所有这种概念性的讨论,做了重要还是做好重要,都是一个借口,做了并且坚持地做,每年坚持地做就一定能做好。


如果你老想着要做好去,就连下手都不做,你永远也没有做好的机会,所以做所有事情都要克服启动这件事。



05
知识需要实践,
实践不是复杂化,也许是简单化

Morketing 曾巧:中国数字化能力相比海外有哪些区别?


特赞 范凌: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非常发达,但中国的产业互联网相对比较落后。


而营销技术是产业互联网里发展得最好的领域,可事实上中国产业互联网,客户付费意愿等还是比较弱,所以中国的MarTech刚刚起步。


Morketing 曾巧:你刚刚提到MarTech是起步阶段,在你看来,中国营销数字化,无论是企业还是第三方机构,现在在认知层面有没有哪些是欠缺的,或者说值得进一步去探讨和升级的?


特赞 范凌:营销人都是fast learner(快速学习者),在三四年前,大家还没有MarTech概念。


然而过去这几年里快速地MarTech的知识变得很丰富,甚至有很多的创新。我觉得中国市场可能不太需要更多地学习知识,而应该找到场景把这些知识先用起来,耐心的实践很匮乏。


Morketing 曾巧:回到关于今天主题《数智未来》,如果让您去畅想一下未来 10 年数字化、智能化的商业形态,你觉得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对未来商业世界的不同畅想。


特赞 范凌:我自己会收藏一些“在过去想未来”的照片或者其他东西,我把它叫「过去的未来」系列。


比如20 年前想未来的手表是什么样,手表上有个计算机等,会有很多这种画,现在看上去非常幼稚。


但那个时候大家就是非常严肃地想,未来的手表应该是这样,未来的家应该是那样的,未来的工作方式应该这样,未来的车子都是飞在空中的。


现在有时候想想,很天真,很有意思。我们有时候有一种技术的表达主义,一定要把这个工具搞得很复杂,就像开飞机的仪表盘一样。



Morketing 曾巧:所以映射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你认为同样如此?


特赞 范凌:我是自家产品的深度用户,同时我也是一个很喜欢产品的人,但有时候我看自家的产品很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这么复杂?不是智能的吗?怎么还如此复杂?


但特斯拉就是把汽车搞得很简单,苹果就是把手机搞得很简单,所以如果让我真的去畅想未来,我还是那句话“数字化、数智化不是目的,我们不应该想得特别复杂,它只是一个手段”。


这个手段最终是帮商业完成它最根本的目的:第一,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的持续盈利;第二,能够给用户提供价值。


所以十年后,如果数字化能够让我们更自然更自由,我觉得这就很好。


Morketing 曾巧:也就是说,不要本末倒置,工具只是手段,是用来完成企业在商业上的目的。


特赞 范凌:在数字化上,我听到一个比较有远见的说法:星巴克现在的中国区的 CEO 叫Belinda,之前是Chairman,他说星巴克应该成为最数字化的公司。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店员,而是为了帮助店员更好得让客户感觉到温暖,觉得被关怀。


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跟取代有关,有时候反而是为了让你更有人情味。


我现在看到MarTech 的发展有点忧虑,虽然MarTech发展得也不好,可当我开始看到MarTech中有很多的营销自动化工具,本质上就是对人的骚扰,甚至有很多内容智能生成的工具,本质上也是做垃圾内容。我就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数字化未来,即使它的转化率效果再好,也不是我要的未来。


越数字,我们越不应该忘记它只是个工具和手段,最终还是要帮我们到达愿望和理想的彼岸。


Morketing 曾巧:根本还是让商业更好。


特赞 范凌:商业的存在是让我们生活更好,而不是变成骚扰,变成信息的泄露。本质上,是让我们可持续地生活,让生活越来越好。


Morketing原创发布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