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9月5日,育碧通过直播宣布了“20年来最重大的声明”,公司准备了8.7亿美元的资金在10年内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建立两个新工作室。其中,第一家工作室将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初在萨格奈成立,由Jimmy Boulianne担任工作室总经理,主要负责研发线上技术,为游戏带来更好的联网体验。另一个工作室尚未决定建立地,只是计划会在2027年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会的嘉宾除了育碧高层以外,还有众多当地官员。育碧强调,未来将在加大的投资力度,并会新创造1000多个新就业机会。
育碧那一套“拉动地区经济,促进国民就业”的说辞是获取当地官员支持的有力保障,但是育碧在加拿大的扩张意图并非那么简单。要知道,育碧早先就曾透露为避免被维旺迪恶意收购将会寻求加拿大政府帮助,而这段时间又恰恰是Guillemot家族对抗维旺迪的高潮阶段,育碧的目的自然明了。但是问题是,游戏行业“正常”的收购案,育碧反应为何如此强硬?
快跑,维旺迪来了!
维旺迪是谁?法国巨型媒体跨国集团,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之一,其业务范围包括音乐、电视、电影、出版、电信、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等行业。
说起维旺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53年。拿破仑三世为恢复在二月革命中瘫痪的城市水务职能,亲自签署法令成立通用水务公司。而在接下来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通用水务也不辱使命始终专注经营水务工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Guy Dejouan出任通用水务CEO并准备进行战略转型,通过收购这种强硬的手段扩大自家业务范围。1980年起,公司建立多样化生态,进入废物管理、能源业、运输业、建造业和产业。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通用水务的身影,可以不去做,但是必须买。
进入90年代后,通用水务看到了电信和媒体行业的潜力,并在1983帮助Canal+集团建立了法国第一家收费电视台Canal+。1996年,年仅39岁的Jean-Marie Messier接班出任公司CEO后,在保留了Dejouan强硬收购的“光荣传统”同时,对这家国企进行私有化改革,卖掉废水处理业务。此外,Messier再一次加大了公司在电信和媒体行业的资本投入,并在同年建立了Cegetel子公司准备迎接1998年法国政府放松电信管制的政策。
显然企业经营方向紧随国家政策这句话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适用,1998年,Messier怀揣着打造传媒帝国的梦想,将公司正式改名为“Vivendi”。之后,维旺迪相继并购了摩洛哥 电信、哈瓦斯通讯社、Cendant Software、Anaya和欧洲大陆最大的收费电视公司NetHold,Messier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那么,热衷于传媒事业的维旺迪是如何与游戏行业走到一起的呢?其关键就在于哈瓦斯通讯社。
1994年,经销商Davidson & Associates看中了当时还仅开发过四款游戏的暴雪(Blizzard),主动提出收购意向。此时的暴雪虽小有成就,但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权衡再三过后,暴雪在坚持自主开发权的前提下接受了收购请求。
与暴雪不同,在图形冒险游戏领域独树一帜的雪乐山(Sierra)经过八九十年代众多AVG游戏的沉淀早已红遍了游戏界。尤其是在90年代后,雪乐山积极向海外扩张,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出版渠道。
1996年,为获得以会员制为特点的零售公司CUC International庞大的会员消费群体和财政支持,雪乐山与CUC达成收购协议,CUC最终1.06亿美金收购了雪乐山。同年,被CUC收购的还有Davidson & Associates,暴雪与雪乐山就这样成为了难兄难弟。
1997年,CUC 与HFS Incorporated通过合并成立新公司胜腾(Cendant),暴雪和雪乐山被分到新组建的软件部门。但是仅一年,胜腾被爆出财务丑闻,软件部门被迫以1亿美元出售给了哈瓦斯通讯社。就这样,伴随着哈瓦斯通讯社被收购,暴雪和雪乐山几经辗转也来到维旺迪的旗下。
再战,目标育碧!
多年来,维旺迪对于合并、收购、资产重组、兼并、出售等资本运作手段十分熟悉。在维旺迪眼中,任何公司不过是盈利的工具而已,游戏行业也不例外。2003年,因与维旺迪意见不合,北方暴雪四位创始人集体提出离职申请希望能够与公司高层面谈,结果只等到一条同意下课(解雇)的回复。
相比之下,雪乐山的下场明显更加凄惨。进入维旺迪第二年后,雪乐山旗下所有研发工作室被关闭,仅保留发行业务。2007年,为对抗美国最大发行商EA,动视(Activision)与维旺迪合并组建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雪乐山所有权归动视暴雪所有,但是也不过是实存名亡罢了。就这样,发布过300多部游戏,荣获过荣耀与掌声,经历过雅达利冲击的雪乐山,化为了历史。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动视暴雪成为维旺迪的摇钱树。不过每年10亿左右的利润,想要填补维旺迪因快速扩张带来的负债恐怕以及还远远不够。2013年,急于套现进行资产重组的维旺迪抛售动视暴雪股票。这对于动视暴雪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早已受够摆弄的他们,趁机斥资近82亿美元收回了股票,与维旺迪基本脱离了关系。
从赎身后的暴雪高歌猛进,《星际争霸2》、《炉石传说》、《暗黑破坏神3》以及《守望先锋》等口碑销量双丰收的作品先后问世,暴雪挣得盆满钵满。而维旺迪即便再后悔,也别无他法。
其实,继Messier后上任的Jean-René Fourtou一直希望维旺迪能够向价值链上盈利最高的领域扩展,也明白游戏未来在数字媒体和娱乐行业的地位。但是在特殊时期,Fourtou必须做出选择。现在,Fourtou希望重整游戏行业,而这一次育碧进入了维旺迪的视野。
根据近三年来育碧公布的财报显示,育碧平均每年的销售额达到14.39亿欧元左右。其中,育碧2016 年销售额达到 14.599 亿欧元,包括数字游戏、Uplay以及DLC在内的收入为7.293 亿欧元,共占总销售额的 50%,比上一财年提高 18%。在2017年,育碧甚至将目标定为 17 亿欧元销售额。
育碧的“流水线式”作品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同时育碧的股价五年来也在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对于这位“光鲜艳丽”的法国“老乡”,维旺迪岂能不动心。
反抗,资本拉锯战!
自2015年10月起,维旺迪开始对育碧股票进行了持续的买进,先后以3.84亿欧元买下育碧10.39%股权。至2016年3月1日,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5.7%。
除了盯准育碧外,维旺迪也没有闲着。2016年5月,维旺迪首先以61%左右的股权完成了对育碧兄弟公司Gameloft的恶意收购,愤怒的Gameloft董事会选择集体辞职,而公司的命运则从此被维旺迪集团的掌握。曾经在手游市场风生水起的Gameloft,如今早无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维旺迪对Gameloft的生死并不在意,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育碧。在随后的几个月中,维旺迪持续增持育碧股份达到了25%,并拥有接近23%的表决权。董事会明白如果放任维旺迪继续收购股份达到30%,公司也将会被强制收购。
有了Gameloft的前车之鉴,育碧再也坐不住了。先是联系法国投资银行Bpibank拉到1.22亿欧元,回收约3.2%的股权,接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维旺迪不懂游戏,也不懂玩家。如果育碧被收购,那么30年来苦心经营的事业也将迎来完结,因而育碧选择将会反抗到底。
育碧的小动作对于背后拥有财团的维旺迪来说影响不大,维迪旺甚至信心十足的公开声称要在2017年内完成收购。
为此,创立育碧的Guillemot家族再次升级了资本“拉锯战”,并与其他的商业伙伴达成协议,回购200万股的育碧股票。目前Guillemot家族在育碧董事会中拥有15.35%的股份,同时拥有20.02%的决策权。而维旺迪所持的股份为27%,而决策权占比为24.5%。
以目前育碧56.25欧元的股价来看, Guillemot家族为了回收200万股投入了1.125亿欧元,接下来维旺迪再收购育碧的成本将急剧提升,预计耗资将达到60亿欧元。
结语:
虽然维旺迪一直声称即便是收购后也不会影响公司运作,但是维旺迪在游戏界的口碑很难再让玩家以及游戏公司再去相信。按照Fourtou一贯以来控制成本、压缩开支的紧缩政策,育碧若被维旺迪收购很有可能会关闭海外工作室,而一直以来制作“年货”《刺客信条》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工作室将首当其冲。育碧于这个时间节点在加拿大投资资金,自然是寻求拉拢加拿大的政治资源以对抗维旺迪。
另外,即便育碧常因“流水线”,“买BUG送游戏”,“画面缩水”,“土豆服务器”,“渣优化”被玩家吐槽,然而它却是在国际上少有的几家仍在开发新ip的3A游戏厂商,比如《彩虹六号》、《全境封锁》、《荣耀战魂》、《看门狗》等等。当其他厂商都在忙着卖情怀、炒冷饭、啃续作时,育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玩家感受到了他们的创意与努力。可以说育碧并不完美,但是绝对有能力带来优秀的游戏。这样的公司毁在“外行”手上,绝不是玩家愿意看到的结局。
如果育碧从此消失,这世界或许又会少了几分乐趣吧。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