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趋势TREND

热度与骂度齐飞,本季《中餐厅》可太“致郁”了

Annie  · 2019-09-24 10:53

【摘要】 听我的!谁看谁知道

相信正在追本季《中餐厅》的人深有体会:不是被笑死就是被气死。笑死是因为杨紫王俊凯姐弟的卖萌耍宝、节目组的“任务难题”、林大厨对食材标准坚守的“小任性”;气死是因为有“秦学”和“明学”的连番轰炸。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都听我的,我不管你怎么想,都听我的。”


“这个问题不需要商量,都听我的。”



中餐厅微信指数.jpg


节目已行至半程,店长黄晓明的“明言明语”仍犹然在耳。作为系列综艺的《中餐厅》,第三季的火爆程度完全不亚于前两季,开播期间的微信指数一路飙升,峰值达570万+,收视率也稳居同时段第一,热度远超前两季。然而在保留了同一制作团队的前提下,本季中餐厅却只收获了豆瓣评分4.0分的评价,甚至还有下滑趋势。对比前两季6分+的水准,这样一档收视可观、讨论范围广的系列综艺,为什么会迎来评分跳水?



变了味儿的“慢综艺”


作为一档系列综艺,《中餐厅》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弘扬中国美食文化”的体验式慢综艺,并通过多个明星在海外一同生活、合作经营一家中式餐厅的方式来呈现。本季《中餐厅》是由黄晓明带队当店长,G20峰会厨师林巍述坐镇主厨,财务总监秦海璐、前厅经理王俊凯和茶水小妹杨紫构成的明星团队,一同在意大利陶尔米纳开设并经营一家中餐厅的综艺。抛掉明星光环,回归普通人身份的明星如何通过协作完成餐厅营业额,是此类“下饭综艺”最大的看点。


根据往季《中餐厅》的运作模式,一般在开场到达异国时,节目组都会给明星准备少量的钱作为餐厅的启动资金,并设置一个整体盈利目标。而第三季就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零启动资金,甚至食材都需要自行准备,这就迫使明星们不得不走上“以物换物”的求生之路。


3236890 (2).jpg



《中餐厅》做到第三季,很明显需要些新鲜“玩法”来刺激收视率,但“以物换物”筹集启动资金这一举措实则已为后期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埋下了伏笔。节目的初衷本是借由中餐厅在国外宣传中国美食、弘扬美食文化,结果却让明星走上了“荒野求生”的不归路,不但餐厅食材质量得不到保证,“营业额”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厨师的工作量。


尹食堂评分.jpg



《中餐厅》所借鉴的原版韩综《尹食堂》,一样是由明星协同互助去海外开设一家餐厅并经营的背景,但明星和客人之间的互动、美食和生活的乐趣才是节目组想要传递的信息。以至于节目到了最后,明星们都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并收获当地人的喜爱。豆瓣评价的高分均来自观众看完节目后的感同身受:“这才是把生活和梦想拍成了现实”。


《中餐厅》这种为了制造看点和冲突却违背“慢综艺”核心精神的玩法儿,不但破坏了前两季延续下来的综艺定位和平衡,也间接败坏了系列综艺前期打下的路人缘基础。



“秦学”“明学”产生的负面共情 

热度与骂度齐飞


如果说前两季《中餐厅》标榜的是“治愈系”慢综艺,那么本季《中餐厅》则变成了靠嘉宾矛盾和窒息语录出圈的“致郁系”综艺。



第一期节目,秦海璐便凭借“秦海璐情商”这一热词拿下了热搜第一的位置。秦海璐作为财务总监,在餐厅没有启动资金又需要购买食材的情况下,势必会与店长黄晓明、主厨林述巍产生一些分歧和争执。而节目组通过巧妙的剪辑和花字等引导,将秦海璐塑造成了一个“不管伙伴提什么要求,她都在每时每刻say no”的形象,观众自然也会伴随产生激愤和抵触情绪。讲话直接、做事极度较真是网友总结的秦海璐“秦学”的具体表现。


明言明语.jpg




你方唱罢我登场。接下来就是“明学”登场的高光时刻了。从第三期开始,《中餐厅》全体成员均处于被黄•霸道总裁•听我的•晓明店长支配的恐惧中。无论是劝受伤的杨紫去医院时脱口而出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觉得不管用,我觉得才管用”,执意将菜单制定成套餐模式时的“听我的,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还是在晚间开会时对后厨唯一厨师的指责“上菜慢,我觉得主要责任在你”,无不透露出他作为唯一领导者的“霸道”言行规范。


黄晓明热搜.jpg



看惯了前两季井然有序、其乐融融《中餐厅》的观众,哪里受得了这种轰炸?一时间,黄晓明几乎承包了社交网络上所有的“流量”,一期长达1小时40分钟的节目里,25万多条弹幕都在吐槽黄晓明。收视率、视频播放量、热搜指标、表情包这一系列节目KPI几乎都因他而超额完成。


最令人窒息的是,几乎所有的职场人士在观摩本季《中餐厅》时,都会通过这些典型的人物冲突,联想到现实职场、产生负面共情。经营一家中餐厅,跟经营一家小型的公司一样,餐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人际关系矛盾,都可以在现实职场中找到投射。那些潜伏在日复一日中的职场痛点,也借由“秦学”“明学”等一次性爆发出来,受众在今夏进行了一场最热烈的吐槽狂欢。


节目热度是有了,骂点更是不少。观众看“慢综艺”本就是为了在休闲时间找乐子,如今却成了找“不痛快”,对比前两季,《中餐厅3》的观感体验变差是必然的。



“综N代”破题任重道远 

反向营销有利有弊


如今国产综艺发展已渐趋饱和,新的综艺层出不穷,“综N代”在迭代发展的进程中,能否保留住原汁原味的自身特色又挖掘出新的亮点,也是其生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像“秦学”、“明学”这种“黑红”的营销方式一度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破圈传播,就连央视的朱广权老师都用起了“明言明语”播新闻:“智能卡车的厉害,不光我觉得,还要你觉得”,但无形中也拉低了观众对节目本身的认同。


initpint.jpg



芒果台曾制作的另一部系列综艺《花儿与少年》就因遭遇了类似瓶颈,只存在了三季就停播了。作为一档明星旅行真人秀节目,旅途中意见不一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通过节目组的刻意剪辑和放大,让每一期节目看着都剑拔弩张。特别是2015年播出的第二季中,几乎每期都可见大型撕逼“修罗场”,郑爽的“放飞自我”和许晴的“直言不讳”也是令人至今都记忆犹新。甚至现在还有观众在b站和微博等回味郑爽、宁静、许晴之间火药味十足的互动片段以及杨洋、井柏然在侧围观的尴尬。


无论是嘉宾性格使然还是节目组剪辑的“有意为之”,这种“反向营销”,对节目本身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短时间内,节目固定粉丝外的路人会因为好奇心驱使来观看节目,但长期以往,矛盾激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下降。



结语


从内容呈现来看,《中餐厅3》过分强调“营业额”绩效,驱使嘉宾将完成任务看得比协同经营一家餐厅的过程更重要,这已经脱离和改变了“慢综艺”的初衷。虽然节目凭借强化矛盾和对明星个人的“反向营销”成功出圈,但也消耗了节目前几季延续下来的观众口碑。


当然,在综艺扎堆的今天,“综N代”如何破题是《中餐厅》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反向营销”是比正面宣传更容易黑红、出圈、吸引流量,但如何保持住节目水准、以及在获得了观众的吸引力之后如何把握时机扭转口碑,是《中餐厅》后续更多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由Morketing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