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大热点

D&G大秀取消、明星解约、渠道关闭,国际大牌为何频遇“中国危机”

huyawen  · 2018-11-24 17:51

【摘要】 用“危机四伏”来形容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以下简称“D&G”)面临的困境,一点也不夸张。

用“危机四伏”来形容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以下简称“D&G”)面临的困境,一点也不夸张。


晚会的取消、自媒体的讨伐和网民的谩骂,D&G忍一忍就过去了。真正让 D&G如坐针毡的,是以下四件事情:


首先, D&G亚太区品牌大使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宣布解除和品牌的合作关系。


如今,奢侈品早已和粉丝经济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有相当一部分粉丝是冲着代言人去购买产品的。因而从2017年开始,D&G逐渐舍弃专业模特,启用各种明星和网红上台走秀。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2.05.png


迪丽热巴和王俊凯的解约,再加上其他明星官宣抵制, D&G无疑会流失相当一部分用户。


其次,D&G在中国大陆的主要线上渠道已被切断,只剩下D&G官方网站。D&G被切断的渠道包括: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网易考拉、奢侈品电商寺库、唯品会、1号店、海外购物平台洋码头等电商平台。搜索D&G品牌相关的产品,结果全部为零。


接着,《人民日报》微博前后发了三条对 D&G的评论,其中两条批评色彩明显。想想之前遭点名品牌的经历,这里就不再多说。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2.12.png


最后,已有海外华人聚集在Dolce & Gabbana米兰总部门口抗议。抗议的人们手中举着的抗议牌上写着“Not Me”。原本是地区性事件,却有可能给D&G造成全球性品牌危机。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2.18.png


事到如今,不禁想问:好好的一场走秀晚会,D&G是怎么将一场“喜宴”变成一场“丧礼”的?


 从“喜宴”到“丧礼”,D&G是如何把事情搞砸的


有必要先了解D&G。


D&G品牌两位创始人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因一通电话相识。1985年,两人在米兰创立奢侈品牌D&G,密集的花朵图案透着浓郁的西西里岛风情。


从创立到出事之前,D&G发展都算顺风顺水。尽管从2007年开始,D&G因为创始人言论和品牌宣传引发了不小争议,但每一次都“平安着落”。 这里任举两例。


2007年D&G在英国发布的广告,几个男性围在一个女模旁边。有消费者反馈该广告有强烈的“轮奸”暗示,令人感到不妥。对此,英国广告监督局对 D&G进行了公开批评。



2013年,D&G以摩尔人妇女为形象设计了一款耳环和服装,被媒体指责有矮化他者之嫌。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2.33.png


这一次,D&G因为三则《起筷吃饭》的广告,触犯到中国消费者。广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饮食结合。然而模特夸张的表情,怪异的动作,让不少网友表示“看了不舒服”,一些网友冠以“侮华”之名。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2.42.png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他们辱华了”,媒体人雷斯林发表的《比起那样的种族歧视,我更怕的是这样的大型刻奇》文章表示“我的理解是,这是通过餐具在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遭到质疑后,D&G官方微博删掉了相关视频,但该视频依旧在其官方Instagram和Facebook账号上发行。


真正要命的,是D&G创始人之一的Stefano Gabbana的辱华言论。


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私聊。亚裔博主michaelatranova在Instagram上质疑D&G的种族歧视倾向,Stefano绝对没有料到两人对话会公开。


二是亚裔亚裔博主先用了shit等字眼攻击,被激怒的Stefano Gabbana才回应了大段辱华言论。


实锤之下,D&G的官微发文称,该公司的官方Intragram账号和Stefano Gabbana的Instagram账号被盗,该公司已经立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2.53.png


不得不说盗号这个借口,国内明星早几年就用烂了。D&G在设计上可能真有两把刷子,但在摔锅这件事情上,实在太没创意了。


果不其然,网友扒出了Stefano Gabbana的“黑历史”。 Stefano Gabbana似乎天生爱怼人,曾经在贝嫂生日当天给她评论了三个“唱衰”的表情。前段时间又跑去意大利时尚博主Chiara Ferragni婚礼的照片下评论“Cheap(廉价)”。


随着黑历史的曝光,官方给出的解释,效果当然只能是适得其反。


 品牌发生危机,道歉是最好的选择


D&G至今也没有正式道歉。事件“事件发酵”之后,D&G只发布了对大会未能如期举办的遗憾声明,随后还删除了。


屏幕快照 2018-11-24 下午5.43.08.png



D&G遇到的,实际是品牌危机问题。越是大品牌,越小心翼翼,非常害怕品牌形象受到损害,然而有时“天灾”和“人祸”总是猝不及防。


这个时候,逃避和漠视绝不是上策,勇于承担责任,选择道歉是最好的结果。


举两个国内外的例子。


今年,星巴克员工拒绝黑人使用厕所,遭到民众抵制。星巴克除了第一时间道歉外,还用半天时间停止营业,组织员工,重新培训、学习星巴克的服务理念。




双十一前夕,京东化妆品包装“不花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被指歧视女性。京东除了第一时间道歉,还立马回收包装箱,并给收到包装箱用户寄去小礼品。


星巴克和京东的案例,表明品牌道歉,不仅是简单的表达歉意,还要拿出行动,摆正姿态。


品牌道歉,可能一时会降低用户好感,甚至可能造成部分用户流失,但从长远来看,会让品牌度过舆论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会让部分用户觉得,品牌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信赖。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会淡忘品牌的“黑历史”。星巴克咖啡照样卖得火热,京东“双十一”交易额也达到了1598亿。


不道歉的品牌,反而会让消费者耿耿于怀,引发消费者的抵制。鸿茅药酒可以联系一下。


D&G用血的教训,启示品牌如何融入本地


近年来,我们始终在强调中国企业出海要本地化,熟悉当地消费者,融入当地市场,精细化运营,避免踩洋坑。


但一些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却屡次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Morketing初步将这些企业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犯了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比如一些航空公司标注的中国地图不完整。


第二类是没有了解中国文化和消费者。维多利亚的秘密为打开中国市场,在今年的上海走秀,只是简单将中国元素嫁接在内衣上,看上去很酷,但并不能打动中国消费者。


品牌要融入当地市场,必须要深度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者。


国外品牌的这种错误,根源还在于“西方中心主义”。


时至今日,东方大多数地区的现代化和西方不相上下,但西方潜意识里,总是将东方视作异域之地。这种想象里面,既保护田园牧歌、天然纯朴的一面,又包含愚昧、落后的一面。


当然,一些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后,积极了解当地文化、洞察用户需求,很快就和用户打成一片。


据D&G官网显示,目前在中国共有58家门店。D&G算是用血的教训,启示品牌如何融入本地。

本文由 Morketing原创发布,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联系邮箱daichen@morketing.com。

已有1人收藏

+1

已有1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