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小屏幕的移动端,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较PC端更低,这对信息流广告来说,却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Morketing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从1.0时代沿用PC端的banner形式,到2.0时代的插屏/推广墙半原生形态,再到如今3.0以信息流为主导的原生广告,移动广告演进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在小屏幕的移动端,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较PC端更低,这对信息流广告来说,却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不过,此前看见一个针对信息流广告的冷思考,让小编颇有感触:“信息流广告,关键词到底是哪个?是信息流,还是广告?如果能做到关键词是‘信息’,前景真的广阔,但如果还是走不出套路,关键词是‘广告’的话,那就是典型作死的节奏”。
确实是这样。随着各大媒体、应用平台纷纷推出,信息流广告正在走向常态化,新鲜度过后的用户,对本质上依然是广告的信息流广告会是什么态度?现在随处可见的信息流广告是否真的是原生广告?那么该如何优化信息流投放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略作探讨。
倍受欢迎的信息流广告 也有疲劳期
在原有的Banner和插屏已经逐渐呈现疲态的当下,信息流广告就像一剂新鲜血液被注入到移动广告生态圈,尤其是近两年,蔓延之势迅猛。Facebook曾因在移动广告上没有作为而遭到质疑,而从其2015年Q1财报数据来看,移动广告收入已经占整个广告收入的73%,信息流广告成为它最大的收入来源;微博去年Q3信息流广告收入达到2280万美元,同比增长438%。
大家对信息流广告比较一致的评价是,这种以不打扰用户体验为前提、在用户查看好友信息中插播推广信息的形式,与媒体本身有着天然匹配性,使得广告能更容易地捕获用户的注意力。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将目光投放信息流广告。
不过,从国外的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LinkedIn,到国内的微博、QQ空间、ZAKER、人人网、今日头条、陌陌,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应用平台加入到信息流广告潮流中,笔者不禁在思考,当信息流广告变得越来越常态化,用户对它是不是也会有一个疲劳期?
回想今年1月25日微信第一次推出信息流广告的时候,一句“你是收到‘宝马’广告的‘土豪’用户,还是收到‘可口可乐’的‘屌丝’用户”,引爆了朋友圈。那些之前没注意到广告推广的用户,纷纷翻看朋友圈去查找广告,看看自己是“土豪”还是“屌丝”,于是才有了宝马在上线的16个小时内,总曝光量接近4600万,用户点击宝马logo点“赞”和评论等行为超过700万次。
微信朋友圈第二波的海飞丝广告,亦是被炒作一番。不过到了第三波的东风日产、唯品会等,受关注度大大降低。
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新鲜,一有广告就参与互动,但是当信息流广告真的多了以后,大家也会审美疲劳。尤其是那些品牌单纯展示类和导流型的信息流广告,投放效果会越来越差。相比而言,那些能带给用户娱乐体验的游戏型信息流广告,以及通过代金券和优惠券的形式激发用户分享的实惠型信息流广告,将更具生命力。
信息流广告的关键词 是“信息流”还是“广告”?
还是回到篇首那个问题,信息流广告的关键词到底是“信息流”还是“广告”。信息流广告作为原生广告的一大类型,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原生广告的本质特征说起。
虽然对原生广告的定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能从中总结出一些共通的特征:1、内容的原生性,即内容的植入和呈现不破坏页面本身的和谐,而不是为了抢占消费者的注意力而突兀呈现,破坏画面的和谐性;2、内有的价值性,即原生广告为受众提供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广告信息;3、用户的主动性,即用户乐于阅读,乐于分享,乐于参与其中。而不是单纯的“到我为止”的广告传播,而是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扩散点的互动分享式的传播。
从这几个特征来看,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并激发用户分享欲望的原生广告(包括信息流广告),足以归类为“信息”。遗憾的是,从目前市面上的随处可见的信息流广告来看,往往只能做到视觉上不破坏画面的和谐性,内容多数停留在单纯的广告这个层面,难以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就更别提让用户乐于分享了。从此看来,目前大多数信息流广告的关键词依然是“广告”,尚未上升到“信息流”这个层次。
事实上,除了以上特征外,信息流广告(原生广告)在投放上也很有讲究。投放地精准与否,也是影响信息流广告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博作为国内最早推出信息流广告的社交媒体,其推广的信息流广告往往比较招用户反感,一般都会点击“不感兴趣”,或者直接举报“垃圾营销”。微信首批信息流尝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投放”尝试,意在向不同用户投放不同的广告,却发生了一些“错位投放”现象,不少网友戏称“开宝马的收到可乐广告,喝可乐的却收到了宝马广告”。
虽然有媒体称微信“错位投放”乃有意而为之,但也说明精准投放的重要性。同一个信息流广告,A用户可能将其视为“骚扰广告”,而对感兴趣的B用户来说,则可能是有价值的“信息”。
优化信息流投放效果的几点建议
让信息流广告更像“信息流”自然是各方的夙愿,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以及如何优化信息流广告投放效果,笔者在这里抛砖引玉。
首要是相关性。信息流广告毕竟是一种广告植入,只有提高信息流广告与用户之间的相关度,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才可能会有好的点击和转化。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外看齐。为了保证用户体验,Twitter在算法的精确匹配上下了很大功夫,仅用户兴趣,Twitter就提供了350个类别的选项,如教育、美食、书籍等等,每个大类下又细分出众多小选项,广告主只需要勾选相关标签,就能投放到有相关兴趣属性的目标人群。
其次是创意性。这是一个讲究创新、创意的时代,好的创意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关注度。以我们自身为例,在浏览新闻类APP时,即使知道是广告推广,但如果它制作得很有创意,我们也会忍不住想要点进去。图文,富媒体、H5以及视频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流广告的展现形式。7月7日,QQ空间官方发布消息表示,在移动端推出15秒信息流视频广告,开了国内视频信息流广告的先例。
再次是互动性。Facebook凭借信息流广告可以日进400万美金,其秘诀就在于让用户更多的参与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微博的信息流广告也有着较高的受众参与性,包括转、评、赞、投、关注等多种互动形式,目标用户在看到广告内容并产生互动后,相关微博会继续展示给关注该用户的粉丝,帮助广告主更全面多样的与消费者互动沟通交流。这种“传递式”且极具互动沟通的交流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品牌曝光。
此外,即使广告投放方面,信息流广告也可以和其他类型广告一样,进行效果优化。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