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大热点

花样翻新的App安装欺诈,你该如何应对?

Morketing  · 2016-04-12 17:18

【摘要】 不断上涨的CPI和推广预算的增加,使得App安装成为对广告欺诈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的目标。



移动游戏发行商I Got Games (IGG),每年都会花费上百万美元用于付费推广,而今他们越发关注自己的用户留存。

 

原因就是App安装欺诈。

 

IGG有1800万月活跃用户,分布在世界各地,40%来自美洲,30%在欧洲地区,亚洲和其他市场占据另外30%。而亚洲市场中没有一个玩家来自中国。

 

在3,4年前,一个新用户的App安装成本在10到20美分,虚假安装获利太低是造假者不愿从高盈利的PC点击欺诈转移的原因。

 

然而随着CPI安装成本的不断提升,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Fiksu的数据显示,现在的平均CPI为iOS端 1.78美元,Android端 2.51美元。IGGCTO Mark Zhang 则认为现实情况更高,有效安装的成本早已升至10到15美元。

 

不断上涨的CPI和推广预算的增加,使得App安装成为对广告欺诈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的目标。eMarkter估测,全球App安装广告支出在2015年已达到3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0%。

 

Mark表示:“在两年前,我们还不需要太担心,但最近一年开始,从总体上观察,数据开始变得讲不通。”

 

即便IGG购买的推广流量来自合法的正规渠道,用户价值仍在以可见的速度下降。在一般的作弊现象是个别用户会下载App,打开一两秒种后,便再也不会回来。更高级的作弊者会使用VPN使得他们的作弊安装像是来自美国等发达地区,因为那里的CPI更高,而从实际的IP地址看,这些作弊通常来自东南亚。

 

尽管IGG可以接入设备信息层,获取关于用户的设备信息,但仍无法判断哪些行为是虚假的,因为观察用户的个人行为,并无法作为诊断虚假安装的依据。

 

很多正常用户也会在安装App后,过段时间便不再使用或是下载之后从未打开。而一些作弊者,却会撰写脚本,模拟用户留存的情形,每隔一段时间就打开App使用一下,让他开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用户。最极端的情况,一些作弊者甚至会以低于CPI价格的金额在应用中进行消费,借此暗渡陈仓。

 

反作弊及分析公司DataVisor CTO Fang Yu表示,由于这些作弊手段还很新,机器学习的反作弊模型需要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才能防患于未然。公司正在与IGG合作,检测IGG的用户库中有多少是虚假安装。

 

“检测规则很难保持不变,因为作弊的手段会不断改变。”Fang Yu说道,“经常当你训练好一个模型时,作弊者已经换了一套新方法。”

 

DataVisor使用的方法被其称为一套无人管理的可疑行为监测机制。不是从数据库中揪出某一个作弊安装,而是将IGG分享给DataVisor的数据库进行全面分析,将有相似签名的虚假安装用户放在一个群组中。

 

“对于作弊者来,每个用户账号手工做一两个虚假安装是不划算的,通常,作弊者会有成百上千个账号,由于这些账号不是人工操作的,所以会有很明显的相似痕迹。”

 

换句话说,DataVisor就是将多个类似的作弊信号整理出一个单独的作弊源,无论他来自哪个广告网络或是媒体渠道。IGG随后就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对用户库进行清理,收集证据,随后向广告网络追责。

 

根据游戏名称和IGG正在使用的移动广告网络分析,有10%到20%的App安装会被认为是欺诈安装。

 

IGG同时会将从DataVisor那儿得来的数据提供给广告网络合作伙伴,这样他们也可以选择是否将这些提供虚假流量的媒体赶出去。尽管有一些广告网络接受了IGG的建议,但总量并不多。

 

Yu表示:“或许他们并不那么在意虚假流量,因为由他带来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但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声誉,从长期来看对利润也有影响的。”

 

安装欺诈的现象同样出现在一些社交和电商应用中,但手机游戏行业最为泛滥,因为游戏在推广应用安装上的需求是惊人的。

 

只要推广资金仍在向这里流动,作弊的诱因就一直存在,无论是那些实施欺诈的作弊者,还是对作弊视而不见,不愿反思的广告网络公司。

 

“与金融欺诈不同,App安装欺诈更容易规模化,而且收益很高。与高收入对应的是非常低的违规风险,至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行业问题,而不会上升成为法律问题。


来源:Adexchanger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