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为情绪消费的年轻人,像买LABUBU一样买YU7。
从小米YU7宣布上市,再到订单数量瞬间突破24万台,按照25.35万元的起售价计算,小米YU7在开售18个小时后,新车销售金额已经达到了608.4亿元。按照目前小米的产能计算,这些订单可能需要一整年才能勉强消化,只能说“北京欠车王”的名号确实名不虚传。
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小米股价应声大涨,高盛更是连夜将小米的股票目标价格调整至69元,甚至用上了“应能巩固小米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这样的描述。截至2025年7月2日前,小米距离这个目标只剩下9元的上涨空间了。
当然除了这些商业层面的赞叹,伴随着YU7上市的还有许多争议,例如被人们诟病的最多的“外观设计”问题。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充满了某种程度上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坚定的将之称为抄袭,模仿甚至仿制,当然另一部分人则明确表示,我知道它(YU7)和它们(法拉利,阿斯顿马丁等一众豪华品牌),但我不在乎,我就是要买。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将时间稍微回溯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上一个掀起热潮的产品——LABUBU,那个长着尖牙的“小怪物”,似乎也经历过同样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坚定不移的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丑的设计,另一部分人则毫不犹豫的掏钱购买,甚至愿意为此付出额外的溢价。
这或许给我们从另一个新的角度,用以审视YU7这款产品。如果我们从商品属性的角度上来说,YU7和LABUBU唯一的相似性,可能只有他们都是一种“长方形盒子”。
但如果从消费者情绪的角度上来看,会发现这两者展现了多种一致性。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首先,就是两者多少都有些无用。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非常不合理,甚至有些离谱。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YU7的营销路径,会发现YU7的营销,几乎完全不符合家用车的常规宣传路径。或者我们可以说的更直白一点,在汽车营销的叙事里,最重要的是三个关键点:
1.动力
2.车内空间
3.舒适性配置
随着电车发展,可能还要再加上智能辅助驾驶,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各类汽车媒体,所有汽车的评测,几乎都围绕着上面三点展开,甚至可以提炼出一个万用公式,主持人上车先踩两脚地板油展示汽车动力,然后再坐在车内不同座位上,用来展示汽车的空间,最后再用语音助手完成一系列复杂操作,或者直接在后排大沙发上躺下,用来展示汽车的乘用舒适度。
或者我们可以用一个网络流行来总结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营销的经典路径:冰箱、彩电、大沙发。
但相反,小米YU7的营销思路,几乎都集中在“性能”这个大多数新能源品牌并不太重视的领域,反而将过去人们一贯重视的点放在了更靠后的位置上,这点从雷军和李想两人的微博上,就能窥见一些差异之处。
当然,关于YU7一直在强调的动力或者说性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无用的,至少对于城市通勤来说,YU7的性能显然有些超标了。虽然我们常说,汽车动力是一个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属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根据媒体42号车库在小米YU7大定车主群的调研数据来看,小米YU7用户在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的集中度依旧相当之高。如果我们将YU7的性能放到一线城市的交通通勤场景下,我们恐怕很难想象有车主能在早晚高峰的南北高架、三元桥之类的地方展现YU7的性能。
显然,一个几乎持平甚至超越超跑级别的性能数据,对于大多数使用场景是城市通勤的消费者而言,还是有些超标了。
但这就是YU7与LABUBU极为相似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如果我们综合两者的消费群体,我们会发现无论是YU7还是LABUBU,两者的消费群体的画像极为相似,他/她们大多数是18-35岁(小米的用户绝大多数为26-35岁)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生活。
这就意味着,我们几乎可以将LABUBU那套悦己经济的思路,完全的套用在YU7上,就像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描绘的“液态社会”图景,恰能解释潮玩经济的崛起:现代社会已从“固态”(稳定、持久)转向“液态”(流动、不确定)。在这种背景下,情感代偿成为人们应对孤独、焦虑和意义匮乏的重要方式——通过消费、虚拟社交、即时快感来填补传统关系与价值体系的瓦解所留下的空洞。
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更文艺的说法来形容:“我知道YU7的地板油可能一年我也采不下去一次,但我总有一种幻象,可以在一个周末或者什么时候,去一望无际的草原,抛开工作,抛开所有焦虑,然后毫无顾忌的把油门踩到底,获得肾上腺素的轰鸣。”一位订购了SU7后,又准备换购YU7的车主如此对Morketing说到。
有的时候,人们购买一件产品,就是因为它能够带来这种幻想一般的激励,尤其是在传统价值观逐渐崩塌的当下,LABUBU可以是年轻人的情感陪伴物,那么YU7自然也可以。
价值,除了产品价值之外,
还有情绪价值
当然,我们说无用,并不是真得完全无用,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说,YU7毫无疑问是一款好产品,充沛的动力,虽然有争议但确实优秀的外观设计,先进的智能科技系统。至少我们可以说,小米YU7是一款在设计、性能、豪华、智能、补能等几乎所有维度,都提供了超越其价格区间平均水平的产品。
就像海外媒体Electrek 主编 Fred Lambert 在深度试驾 YU7 后直言不讳:“老实说,我会毫不犹豫地用我的 Model 3 Performance 换一辆 YU7。”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当一个新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他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除了产品价值之外,还有情绪价值。而且在现在这个并不缺乏好产品的时代里,情绪价值才是真正能够传递并触动消费者的核心价值。
而这种传递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奔赴。
这点我们可以从雷军在微博晒出销量海报时的配文中窥见一斑:
小米YU7 是小米首款SUV,也是小米首次真正走向汽车行业主战场。
我们将直面最强大的对手,也将直面最残酷的竞争。我依然非常自信,YU7不是一辆平庸的、普通的 SUV,一辆豪华高性能SUV。
YU7 是为谁设计的?
是为那些无法容忍平庸的人,是为那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也是为那些双肩扛着责任、内心仍有远方的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学、顺路也给自己买束花的妈妈,那些周末带着全家去露营、也在后备箱中为自己留一套钓具的爸爸,就是那些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内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
小米YU7 是小米工程师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一封最深情、最硬核的情书。
然后我们再对比上文对小米YU7用户群体的浅要分析,就能发现,与其说小米会写文案,倒不如说他们更理解他们的消费者,能够用文案精准触动目标消费者的情绪,并且让他们理解我们的产品好在哪里,缺陷在哪里,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设计出这样的产品。
如果单单着眼于雷军IP的营销,对小米是不公平的,小米的营销是深厚的品牌与用户的共建结果。
事实上,就像我们上面提到过的一样,不少消费者为YU7买单,是出于情绪,和对产品价值观的认同。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经久不衰的产品一样,麦当劳有自己的麦门信徒,小米手表有自己的米粉,华为有自己的花粉。构建一个与消费者深度绑定的情绪和价值共鸣,是很多企业需要一直思考的长久重点
转载请联系Morketing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